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积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这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的有效途径。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江苏省关于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总体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程建设的全局,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实现了我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扎实、快速推进。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共完成1462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建成一类工程36个,二类工程566个,三类工程860个。全市86个乡镇全部建成健身活动中心,提前实现镇、村公共体育设施的全覆盖。
一、深入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
“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是政府为广大农民办的一件实事,但由于我市地处苏中,有些农村经济还不够发达,有些干部群众观念比较滞后,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的矛盾和困难。对此,市体育局首先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吃透文件精神,及时向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2006年3月下旬市体育局由一把手亲自带队,七次深入到兴化、靖江、泰兴、姜堰等市区十多个乡镇的40多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一方面宣传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重要意义,统一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同时调查镇村现有体育场地拥有情况,乡镇、行政村的经济收入,农民对健身的需求状况,“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经费筹措渠道等。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情况,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实施工程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在深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泰州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计划。06年我市万村工程在取得突破的基础上,在研究07年的工作指导思想后,具领导明确提出在万村和中心的建设上要打破陈规,启动上能早则早,操作上能快则快,规模上能大则大,标准上能高则高,乘势而上,一气呵成。先后将原计划三年完成的“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两年内完成,两年计划完成的“乡镇健身活动中心”一年内完成。
2006年3月下旬,为推动全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推进,市体育局召开了泰州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专题会议,认真进行了动员部署。在随后召开的全市体育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分管领导又进一步作了全面动员,要求从讲大局讲政治的高度,深刻领会、全面认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统筹兼顾、加快推进我市万村工程建设。新闻媒体都在显著位置对实施方案、步骤进行了全面宣传报道。
与此同时,各县(市)分别召开体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万村体育工程建设工作。针对少数乡镇干部群众对工程建设还不十分理解,存在着“农民劳动就是健身,不需要再锻炼”的思想误区,部分乡镇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村干部会和村广播会,层层统一思想,广泛动员发动,使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营造万村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在“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针对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可能出现的苗头和问题,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40多次深入市(县)和200多个乡镇、行政村进行指导和督查。及时召开情况通报会,通报全市的实施进度和工作要求。兴化市是我市今年任务最重的一个县,2007年既有412个行政村的建设任务,又要完成全部34个乡镇的健身活动中心的建设,在实施镇、村体育的关键时刻又面临3次大的自然灾害袭击。市体育局十分关心兴化市的工作,8月16日,市体育局局长张光荣冒着高温到兴化市调研“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并给予兴化特殊的扶持措施。在“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进入关键时刻,市政府刘励副市长亲自主持召开会议动员,确保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和乡镇中心建设任务的全部完成。
二、强化领导,明确目标,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面广、量大、任务重,仅靠体育部门的力量推进难度大、成效慢。为此市、县体育部门共同努力,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领导和建设资金上的支持。各市都分别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领导班子,负责工程的组织、实施、协调工作。并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和乡镇健身活动中心列入了泰州市和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列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为解决建设中的资金困难,泰州市政府从财政挤出100万元作为引导和奖励经费。市政府分管市长还亲自到部分县(市)帮助协调解决资金困难;靖江市市长、分管市长亲自深入基层进行视察检查,市政府4年内将投入250万元用于万村工程建设;泰兴市政府领导明确表示完成任务资金有困难,政府先行贷款用于工程建设。姜堰市和兴化市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安排专项经费100万元多万元,为全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逐层分解,落实责任,力争工程快速顺利实施
为了将工程建设落到实处,各市分别由分管市长与各乡镇负责人签订了目标责任书,部分乡镇也与行政村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各县(市)在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乡镇、行政村在建设中的组织实施作用,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的领导体系。工程建设过程中,各市体育部门全力以赴,局机关人员包干到镇,加强业务指导,进行督查。营造了市、县、乡、村各司其职,体育部门指导督办,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在农民健身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体育部门的同志们付出了辛勤的汗水,靖江市体育局的副局长陶炳义每天坚持在第一线协调和指导,两个多月就瘦掉了6斤多。不少同志顶烈日、冒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哪里有矛盾、有问题就到哪里去。不少同志风趣地说,活了一辈子没有这两年跑的田间地头多。
四、创新思路,广泛发动,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
两年我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和“乡镇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共投资5100多万元。其中市、县财政投入700万元,市、县体育彩票公益金1000多万元,乡镇及村级投资3300多万元,同时积极鼓励和动员企业、个人赞助100多万元。
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范地实施工程建设
由于各县(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现有资源不相同、实施条件不同步,我们反复要求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提出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选址科学规范合理,注重工程建设实效;确保建设质量第一,建成部分示范村镇的原则。
1、抓示范、典型引路。靖江市是我市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较早的一个市,无论是领导的认识程度还是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都比较高,行动也比较迅速,在省局的指导和关心下,率先建成一批亮点工程。我们及时将靖江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全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推进会上受到各市及县(区)同行的好评。
2、严格按《政府采购法》,把好器材采购关。器材采购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后效益的发挥。为此,我们按照省局33号文件的要求和《政府采购法》的规定进行政府采购,严格审核投标企业资质,按等于或高于省规定技术参数的标准,实行实物招标。同时成立由相关部门、专家参与的评标组,泰兴市还采取对实物样品进行破坏性测试验的方式,严把器材质量关。
3、严格按照建设要求,加强业务培训。场地浇筑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场地浇筑的规范标准,各县(市)分别组织举办村级体育健身工程业务培训班,统一标准、统一要求,确保工程建设不走样。为确保建设质量,部分乡镇采取招投标形式,确定有资质的施工单位,统一建设,整体推进。在建设过程中体育部门及时深入现场进行督查和指导。
六、建立督查、考评机制,确保工程建设扎实稳步推进
为确保全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扎实稳步推进,市体育局根据工程进展情况,组织编印泰州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情况专辑14期,及时通报工作动态、业务信息,每旬(月)通报全市实施进度,并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作为群体考核办法的重要内容,下发了泰州市“万村体育健身工程”验收考核评比办法,成立了考核验收领导小组,按完成数的10%分别对各市进行抽样考核验收。市体育局拿出30万元进行奖励,对2006年实现村村建有体育设施的市(县)给予重奖。各县(市)也分别在乡镇双文明百分赛考核中增加了“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专项考核内容。
七、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已见成效
2006年开始实施的“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已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兴化市昭阳镇五岳村结合村整体规划,填平臭水沟建成农民健身休闲广场,农民朋友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们深切的体验到如今的村镇环境更美了,农民健身休闲更方便了,通过锻炼身体更健康了,邻里之间交流机会更多了,社会更加和谐了,生活越来越有滋味了。党和政府为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靖江市孤山镇的一个行政村工程建成后,不少农民骑自行车从几公里外来进行锻炼。同时建成后的篮球场地也为村里召开社员会议,放映电影,举办文艺演出提供了良好地场所,可谓一场多用。“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后,泰州市的村级干部比赛就放在靖江市的虹兴村进行,县一级的篮球、乒乓球比赛等都充分利用了村级和乡镇健身中心的资源,把比赛办到了农民的家门口,受到了农民朋友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