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积极贯彻落实省体育局《关于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于9月3日出台了《昆山市体育基本现代化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昆山市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评价指标体系及任务分解(近期至2012年底、远期至2015年底)》,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指标体系,将具体任务分解到各相关职能部门,试点工作进一步开展。
《意见》指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标准,坚持改革创新,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不断加快体育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全面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努力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从体育强市向体育基本现代化的跨越。到2012年,社会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基本体育设施体系更加健全,体育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力争在全省率先完成体育基本现代化各项任务。到2015年,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保公平、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化全民健身体系;全面建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带动效果明显的现代化体育设施体系;初步形成体育服务业品种门类更加齐全、贡献度和竞争力不断提高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一支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体育人才队伍;体育现代化水平在全省领先。
《意见》指出,围绕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具体在六个方面实现基本现代化。
一是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在全社会普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倡导“终身体育观”、“体育生活观”,市民对体育权利观、体育多元价值观和体育生活观的认知度达60%以上。加大现代体育文化宣传力度,每年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和法制宣传25项次以上;挖掘一批有昆山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并加以推广;每两年发布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公告;每年开展与台湾或其他友好城市之间的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体育信息服务咨询网络健全。
二是群众体育的现代化。建立健全政府保障、社会广泛参与的群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各具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实施“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工程。制订《昆山市全民健身计划》,成年人、老年人国民体质健康合格率达96%以上,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96.5%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口数比例在55%以上;市、区镇、街道体育组织机构覆盖率90%以上;区镇、街道残疾人体育组织覆盖率90%;体育单项协会数量在30个以上;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27人;区、镇体质监测中心(站)覆盖率达100%;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达成率100%。
三是竞技体育的现代化。健全体育竞赛制度。市、区镇及各体育协会竞赛制度健全度达90%以上;市、区镇周期性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达成度100%;年均承办全国或国际性赛事活动3个以上,努力打造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有昆山特色的品牌赛事。完善业余训练保障。巩固培本、市二中田径训练基地;设立集小学、中学于一体的市运动学校,争创四星级体校;争创国家田径单项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加强裁判员队伍建设,完善田径、游泳、足球球等项目的布局。提高业余训练成绩。每四年为一周期输送各类体育人才,向苏州输送60人以上、向省以上输送10人以上;争取每周期都有昆山籍运动员获全国冠军,亚运会有昆山籍运动员获奖,奥运会有昆山籍运动员参加。
四是体育设施的现代化。逐步形成以市体育中心为龙头、以片区和镇级体育中心为枢纽、以学校体育设施为骨干、以社区体育设施为基础的现代体育设施体系,人均场地面积力争达到3.0平方米。市、区镇将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专项规划,建有高水平、可供国际比赛的标准场馆3个以上;规划论证体育中心综合训练馆、市北体育中心、开发区体育中心和南部片区体育中心,逐步普及区镇体育场、体育公园、室内体育综合馆和游泳馆建设;各区镇文体中心建成率达100%。确保新建小区、公园、绿地的体育设施按规定配套建设率80%以上;全市所有学校一场一馆配备率达70%。加大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力度,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50%以上、机关企事业单位场馆开放率达30%以上、政府投资的各类公共体育场馆法定节假日有计划地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建设棒(垒)球场和自行车道,倡导绿色体育、低碳生活。
五是体育产业的现代化。努力打造既具有昆山特色、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鼓励体育发展与城市发展相结合、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与旅游业相结合。将体育产业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地方统计评价考核监测体系,制定专项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1.5%以上,年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拥有国家级体育科技产业基地1家。培育5家以上品牌体育企业,鼓励社会力量和各类资本在昆投资、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培育体育市场,形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休闲、体育项目培训、体育场馆服务四大体育服务业市场,促进赛事经济发展。年人均体育消费额800元以上,人均体育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3%以上,在全省保持领先。体育彩票销售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积极发展职业体育,启动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工作。
六是体育社会管理的现代化。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市场调节和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化体育管理模式。将体育工作纳入市、区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育依法行政管理机构健全;加强体育市场执法检查;政府体育经费投入纳入市、区镇财政两级预算,年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0.15%,并随经济发展逐年增长;加大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引进场馆经营管理人才。完善体育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形成健康、有序、良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渠道。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发展体育事业,逐步消除各种制约体育发展的机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