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体教融合显成效
据淮安市淮安区教育体育局202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显示,上半年,该区持续深化体教融合,统筹推进青少年体育“5621计划”,布点重点体育项目11个,覆盖全区中小学72所,累计建成体育特色学校32所;积极构建青少年赛事体系,成功举办2023全国青年男子手球锦标赛、江苏省青少年射箭冠军赛、2023年全国“奔跑吧·少年”我爱大运河户外跑(淮安分会场)启动仪式等市以上青少年体育赛事11期;鼓励扶持学校成立体育社团并实现中小学校全覆盖;参加各级青少年体育比赛成绩优异,2月份获江苏省青少年足球精英联赛(女子U16-17)冠军,3月份获江苏省第二届智力运动会国际象棋淮安市选拔赛儿童女子组冠军,4月份获2023年江苏省武博汇(盱眙站)跆拳道比赛金牌34枚,6月份获2023“省长杯”江苏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高中女子组)亚军。该区周恩来红军小学六年级学生、江苏省第二十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女子11岁组单打冠军刘梓童连续3年入选国家乒乓球集训队,等等。3月10日,由亚洲足球联合会、中国足球协会主办,江苏省足球运动协会承办的2023年“亚足联女足日”女孩足球节活动在淮安区楚州中学举办,就是对该校体教融合工作的肯定。4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网站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借全国手球锦标赛契机推进校园手球运动》为题,对该区体教融合工作作了介绍。
淮安区深化体教融合主要做法,第一,持续推进青少年体育训练“5621”计划实施。一是继续开展体育项目特色学校创建,其中,突出加强红军中学女子足球、红军小学乒乓球、开发区实验小学柔道、关天培小学手球、楚州实验中学龙舟等体育特色建设。二是以学校组建多个运动队为抓手,推动“一校一品”向“一校多品”升级发展,促进学生体育活动多元化,推动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普及,为让学生较好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创造基本条件。三是开展“名校办名队”,区体校与学校联手组建楚州中学、红军中学、红小东校区校园女子足球队,让优质的学校承办市级运动队,体育训练和文化学习形成良性互动。这一系列措施,有效保证了全区手球、篮球、足球、田径、乒乓球5个运动项目,每个项目至少布局6所小学、2所初中、1所高中计划的饱和落实;第二,健全培训机制,使运动项目有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是成立了正科级的中小学体育技能训练中心,统筹全区体教融合资源,先后建成国家级攀岩基地、省级乒乓球训练基地、市级足球训练基地和篮球训练基地等,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同时,以区体育技能训练中心为主体,以淮安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楚州实验小学、区体育场、周恩来红军小学及东校区为侧翼,建成“一体五翼”的主培阵地,形成更加完备的训练场馆体系。二是在政策支持下,淮安区形成了“课余自培、校内选培、区内精培、区外送培”的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机制,大幅提升了青少年体育技能综合素质。三是在实战中选拔有发展潜能苗子,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军;第三,完善青少年竞赛机制,促进学生体育专项技能提升。一是积极引进高水平高规格青少年体育竞赛,仅2018年以来,就已承办了全国青年男子手球锦标赛、首届全国青少年国防体育大赛、江苏省首届青少年攀岩锦标赛等省以上青少年体育赛事19期,激发青少年运动热情,助推本区青少年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二是完善以开展青少年体育文化艺术节、阳光体育联赛为重点、以校际校内单项比赛和俱乐部联赛为补充的竞赛体系,充分发挥竞赛杠杆作用,推动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双发展,动员更多学生加入运动行列。三是加强业余训练,以男子手球甲、乙、丙和女子足球甲组为重点项目和重点组别,女子足球丁组联合组队,男子三人制篮球、幼儿体适能等项目为主,加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并形成高水平后备体育人才梯队,为储备竞技体育和向上输送高水平体育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本区青少年体育持续健康发展储蓄后劲;第四,鼓励建立校园体育社团。一是要求各学校利用“双减”红利,成立校园体育社团,丰富学生大课间活动。二是鼓励社会体育组织进校园,协助校园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目前,该区已有跆拳道、手球、足球、乒乓球、舞蹈等9个社会体育俱乐部(协会)进驻13所学校,联手推动青少年体育项目开展,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