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体育让生活更美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聚焦体育强区建设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主线,全面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惠民生、提美誉、促发展、筑和谐”的作用愈加凸显,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正成为现实。
体育健身工作列入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为高质量发展“关乎人民幸福”的体育健身事业,淮安区将体育工作纳入“五年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近几年来,政府还将体育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不断增加社会体育设施有效供给。10年来,淮安区先后实施了“万村健身工程”、“城区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工程、“乡镇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工程、“创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等,为群众体育健身夯实基础。到2021年底,全区所有镇(街)、行政村已分别达到“三室一场一路径”和“二室一场一路径” 标准。另外,全区还建成体育公园29个、乡镇多功能运动场26个、健身步道80.5公里、晨晚练健身点782个。人均体育用地面积已达2.52平方米。其中,该区攀岩训练基地因贡献突出及攀岩活动在江浙沪皖长江三角带的积极影响,2019年被中国登山协会授予“长三角攀岩联动示范区”称号。“里运河风光带廉政长廊”健身跑道入选2021年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黄码大桥体育公园入选2021年淮安市最美体育公园。
大力倡导科学健身。淮安区专门出台了《单项体育协会管理规定》,强化体育社团规范建设,以充分发挥体育社团在全民健身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截至2021年底,淮安区注册登记的体育社团29个、民非组织9个,备案的体育健身团队714个,实现了全区城乡体育社团组织全覆盖。据2021年统计,尽管受疫情影响,体育社团全年仍开展线上线下全民健身比赛、展示等500人以上规模的活动16次,500人以下规模的活动85次,送健身项目进社区入乡村34次。另外,还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等公益活动20余场次。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负有重要教学、引领和组织作用,因而淮安区十分重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队伍建设,至2021年底,淮安区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43人之多,实现了全省走前列。
打造“淮安标签”体育健身项目。淮安区是首批全国“体育百强县”,游泳、篮球、手球等多个项目都曾在省及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为激发群众体育健身持久热情,淮安区立足资源禀赋,着力打造带有“淮安标签”的体育健身项目,使许多单项体育健身项目由“限量版” 变为“大众牌”。经不懈努力,如今,60年代发源于淮安区南闸镇的扑克牌游戏--“淮安掼蛋”已成为我国惟一有地理标志的智力运动项目。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弘扬周恩来精神,淮安区1996年发起的中国“恩来杯”中老年篮球联谊赛现已走向全国。1994年,淮安区和苏北灌溉总渠管理处商定每年联合举办一次“淮安枢纽”杯乒乓球比赛经久不衰。2016年淮安区以南闸民歌为基调,以传统秧歌为基础,创作编排的具有本区传统特色的秧歌舞《幸福生活万年长》现已成为全区广场舞品牌。淮安区2018年高标准建成的攀岩运动项目,现已成为体教深度融合的“淮安样板”。淮安区持续着力打造带有“淮安标签”的体育健身项目品牌,既彰显了淮安特色,提升了淮安知名度、美誉度,更增强了体育健身项目凝聚力、感召力。
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比赛是促进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最有效方式。目前,体育比赛在淮安区已经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单位主动的喜人格局,各类比赛接连不断,为群众体育健身搭建了宽广的平台。同时,近五年来,还年均引进“国际攀岩大师赛”、“全国青年男子手球锦标赛”等省以上高规格体育赛事10期以上,为全民健身造势,为市民献上体育大餐。
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据淮安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总结显示,至2020年底,淮安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占总人口46.1%,《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总体合格率达98.2%。全民健身不断普及且水平不断提升,参加各级健身比赛屡屡获大奖。“十三五”期间,该区木兰拳协会、健身健美协会、广场舞协会、冬泳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金奖就达23项次。淮安区体育惠民的做法还被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体育工作情况》2021年第14期以《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体育惠民提升百姓幸福感》为题,作了长篇幅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