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群众比赛主赛阶段落幕 申城健儿留下精彩篇章

  学生社团竞逐龙舟桂冠,“骨灰级”玩家登上航模赛场,诸多上海“草根”运动员的参与让人们见识了全运会的另一张面孔,留下的则是一连串动人故事。
  7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主赛阶段项目比赛落幕,目前已有15个大项87个小项(含马拉松)完赛。在这场检视各省市全民健身发展综合水平的直接对抗中,申城健儿在棋牌、空海模、舞龙、太极拳、龙舟、健身气功等项目上均创佳绩。
  在这佳绩背后,离不开上海全民健身工作的创新发展。
  本届全运会群众比赛,上海的业余选手们大多从城市业余联赛的海选中突出重围,选拔而来。通过参加全运,“草根”选手们不仅得到了开阔眼界的机会,还在备战的过程中接受到了专业指导。
  从过去独属于专业运动员的全国最高级别赛事,到如今让一场场赛前选拔走进民间,转型拉近了全运会与普通群众的距离,经历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角色转变的广大市民,也因此收获了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
  对于普通群众而言,从前的全运会不过是曲高和寡的专业赛场,如今却因为自己的亲身参与而与之不再疏离。
“草根”选手挑战全运舞台
  “参加全运会就像‘上帝的礼物’。以前总觉得专业棋手在舞台上,我们在舞台下,如今可以跟他们在同一个舞台比赛,真的很荣幸。”
  ——听说有机会参加全运会国际象棋比赛,正在大洋彼岸的哥伦比亚大学备考的“学霸”毛瀛舟,打“飞的”绕了半个地球赶来参赛,终以一枚全运会国象快棋女子业余个人组金牌为故事划下完美句点。
  “和别人相比,我的优势就是努力。除了周末陪伴家人,我放弃了所有业余时间,都在研究船。决赛前一个月,就连周末也都属于训练。”
  ——非奥运项目航海模型再次登上全国最高舞台,曾经的赛车手吴晟一头钻进工作室,不断重复着改装船体与下水测试的工作,为的只是能让热爱的海航模型能在水面上疾行得更加自如。
  “第一次参加这样水平的赛事难免有些紧张,但很值得,能代表上海参加全运会是一种荣幸。”
  ——从“象牙塔”走向全运赛场,在上海财经大学的徐崇峰看来,这次的全运会象棋决赛让自己见识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智力运动、科技体育添彩智慧城市,一群被贴着“学霸”、“骨灰级”爱好者标签的普通市民在全运舞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一页。围棋、航模等项目的回归不止为业余爱好者打造了最广阔的舞台,也让那些远离全运赛场多年的专业运动员们寻回了阔别已久的全运梦。
  在这些斐然的成绩与动人的故事背后,是上海日益浓郁的全民健身氛围。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涵盖的项目越来越广,活动越来越丰富,参与人群的规模也愈发庞大。
  随着城市业余联赛智力运动会、“挑战常昊”、“挑战胡荣华”等适应各类人群参与的赛事活动火热开展,申城棋牌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群众基础也有了一定深度。
  而科技体育嘉年华的举办让曾被视为“高大上”运动的航模、赛车等运动走进普通市民的生活,将科技体育最迷人的一幅幅画面鲜活展示,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市民投身其中。
  正是整座城市智力运动、科技体育氛围的愈发浓郁,才让上海在棋牌、航模这些项目上有着充沛的后备人才储备,使得优秀选手前赴后继,才有了本届全运会上这般耀眼的成绩。
  而在建设智慧型城市的道路上,上海从未停止过自己前进的步伐。今年,市政府实事工程还将建设200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相比以往健身苑点增加了益智棋类项目,让广大市民在强健肌肉的同时,也能在家门口拉上亲朋好友,一起锻炼自己的大脑。
  智慧城市底蕴深厚
  “上次参加全运会实在太遥远了,这次比赛的绝大多数对手都还没出生呢。输赢都没去多想,只是告诉自己一定要扛过去。”
  ——时隔24年,围棋再度回归全运,54岁的芮乃伟为热爱再度出山。面对密集的赛程和每步30秒的快节奏赛制,这位世界围棋史上首位女子九段棋手用全运会围棋专业女子个人赛金牌证明,宝刀依然不老!
  “参与的人多了,桥牌就会有好的发展,希望桥牌能一直留在全运会,这对于桥牌的普及和推广很有帮助。”
  ——作为元老级世界大师,刘逸倩已有近30年未曾踏上过全运会舞台。此番天津之行,刘逸倩先是和王文霏、沈琦、朱萍全运会桥牌女子团体金牌,后来又与朱萍搭档,在女子双人组折桂。然而,在比赛结束后,刘逸倩的话题始终离不开桥牌运动的发展,满满都是爱。
  “不管逆境还是顺境,想到有个小家伙陪着自己,总是能让自己平静下来”。
  ——为了备战全运,“准妈妈”刘沛克服了怀孕带来的生理不适,在高强度的鏖战中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终与肚子里的宝宝一同站上了全运会国际跳棋64格女子个人项目的最高领奖台。同日,她与另一位来自上海的学生棋手阮玮毅,以及吉林选手尹东恒组成的吉林上海联队还夺得了64格混合团体项目金牌。
  “比赛的时候,我就像他的助手,给他报一些重要信息,比如规定动作或是飞机方位之类的。能和儿子一起代表上海参加全运会,是一种荣誉,让我觉得特别开心。”
  ——作为曾经的国家队运动员助手,张荣与儿子张旭骏有这同样难舍的航空梦。从中国史上首个遥控项目个人世界冠军,到如今全运会航空模型国际级遥控特技(F3A)金牌,在张旭骏追梦的路上,始终有父亲陪伴。

  有人紧随潮流投身科技体育,亦有人默默坚守,传承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上海,舞龙、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同样拥有蓬勃的生命力。
  近年来,通过市民运动会、城市业余联赛的层层发动,上海的龙狮运动取得长足发展。全市200多个学校、社区、部队组建了龙狮队。上海龙狮协会发展会员300余家,经常参与龙狮运动的市民达2000余人。代表上海参加全运会的有三林舞龙队就来自“中国龙狮运动之乡”浦东三林。
  滨水而居的上海,每年端午前后,龙舟竞渡、百舸争流的好戏就在多处水系接连上演。
  在传承者的坚守中,龙舟项目不断推陈出新:不仅有中国龙舟公开赛、世界华人龙舟邀请赛等世界级赛事,还创办了市民龙舟大赛、家庭龙舟赛、中学生龙文化全能赛等由广大市民参与的龙舟赛事活动。
  而在高校中推广的大学生高水平龙舟队,让龙舟这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焕发全新的生命力,青年学生们用行动诠释了“齐心协力、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
  坚守传承传统文化
  “执龙尾责任重大又辛苦,一场表演下来要跑将近3公里。但因为对这个团队有责任感,为了集体荣誉,我坚持了下来。舞龙队就像一个大家庭,彼此像亲人一样,为梦想拼搏、奋斗。”
  ——因为对舞龙的热爱,上海三林舞龙队的队员们从各行各业汇聚,千锤百炼、不断打磨,终在全运赛场以一场气势磅礴的海上“三龙”表演将海派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展示“龙狮文化之乡”深厚底蕴的同时,也赢得了全运会舞龙项目的传统套路金牌以及自选套路银牌。
  “怎么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时通过语言很难表达,但是通过太极的一招一式就容易很多。老外们喜欢上太极,就会思考,会产生好奇心,想要了解太极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进而主动去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文化。”
  ——全运会太极拳决赛,上海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师冯金瑞收获男子组规定孙式太极拳73式金牌,但在励志要将太极与中医文化结合推广至全世界的他看来,使命依然还未完成。
  “累的时候你要想着你身边的兄弟,你放一浆,别人就要多划一桨,就是一种坚持,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
  ——从曾对龙舟一无所知的“白纸”,到代表上海登上全运会龙舟项目领奖台,上海海洋大学龙舟社的学生们在“魔鬼教练”迟焕祺的带动下,在热血的青春岁月并肩战斗,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
  尽管只是短短两周,全运会群众比赛却留下了太多值得参与者们铭记一辈子的故事或是瞬间。
  而作为国内最高规格综合体育赛事的全运会本身,也因为这群“草根”运动员的加入而衍生出了竞技体育层面之外的意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