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圆满闭幕

    11月22日下午,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闭幕式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副市长、市运会组委会主任赵雯宣布闭幕,并会见了获得市运会表彰的单位和个人代表。
    赵雯指出,本届市运会改革创新,首次以青少年为主体,市区联动,体教携手,精心组织,全力保障,为青少年搭建超越自我、追逐梦想的平台,涌现了一批小铁人、小达人和未来之星,彰显了青少年挑战自我、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体教结合的丰硕成果。
    赵雯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梦是中国梦,体育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则体育强。她希望全市相关部门、各区县、各学校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发挥优势,优化环境,强化青少年体育锻炼和比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壮,培育体教结合沃土,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赵雯祝愿全市青少年快乐成长、不断发展,培养情趣、提高境界,超越自我,追逐梦想。
    本届市运会是全市性的综合性运动会,以“追逐梦想、超越自我”为主题,也是以青少年为主体、检验区县体育及体教结合发展成果的一次汇演。市运会期间,参赛体育健儿弘扬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顽强拼搏、奋勇争先,取得了比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也涌现了一批有潜力的优秀苗子,为上海备战2017年全运会、2020年奥运会挖掘了人才,进一步巩固了本市体育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同时,本届市运会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围绕牢固树立学生体魄强健意识,开展了“小铁人和小达人”比赛、阳光少年、活力园丁及体育课展评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体教结合、学校体育,强化了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也促进了青少年体育工作。
    在本市体育部门、教育部门两家携手组织下,本届市运会改革创新,呈现诸多亮点。首先,赛事的规模、设项、参赛学生人数创历届之最。全市17个区县全部组团参赛,加上42个高校代表团,共有59个体育代表团参加本届市运会,同比增加近26%.尤其是高校代表团从上届的29个体育代表团增加到本届的42个、同比扩大了45%,这是近几年推进体教结合工作的具体体现。设项报项方面,青少年组共设置31个大项、38个分项,夏季奥运项目基本达到全覆盖,并首次增加了冬季奥运项目。近90%的区县报名参加了青少年组20个以上项目的比赛。高校组共设置18个大项21个分项。参赛的42个高校代表团中,有22所学校参加了10个以上项目的比赛,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参加了20项比赛。各代表团参加项目的广泛性、全面性增强。参赛人员方面,注册参加本届市运会青少年组的运动员达2.2万余人、高校组7500余人,通过各项目预选赛、测试赛,进入市运会决赛阶段的两个组别运动员总规模近2万人(不含千名小达人和千名小铁人),超越上届市运会青少年组9000余人和高校组近3000人。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组足、篮、排三大球的参赛人数分别位列31个大项的前三名,参赛人数比上届增加90%以上。高校篮球队伍数量也创新高,共有47所大学组队参加男篮比赛。
    竞赛方面,基层单位办赛积极性全面提高,各代表团竞技水平有了新的提升。青少年组、高校组比赛分别由44个和19个单项竞委会组织完成。全市17个区县全部承办青少年组的相关项目比赛,做到了“全覆盖”.高校组由12所高校承办、20余所高校参与协办,涉及26个赛区。各项目中心、单项协会、有关场馆等单位也提供技术力量和场馆保障,积极承办,为全面完成赛事作出贡献。市运会的赛场上,还不乏权威国际裁判执裁的身影。从成绩统计来看,青少年组共产生1134.5枚赛会金牌,分布到青少年组的17个代表团,金牌覆盖率为100%,30名运动员获得了青少年组的未来之星奖;高校组产生了455枚金牌,分布到39个代表团,金牌覆盖率为90%以上。成绩超创平方面,青少年组共6人创6项上海市青少年纪录,27人9队创49项上海市青少年年龄组纪录;1人超1项上海市青少年纪录,20人10队超22项上海市青少年年龄组纪录;4人平3项上海市青少年纪录,3人平3项上海市青少年年龄组纪录。一些运动项目已成为各区县的拳头项目和品牌,树立为体教结合一条龙办训模式的典范,如浦东新区的游泳(38枚金牌)、闵行区的田径(20.5金牌)、宝山区的乒乓球(16枚金牌)、徐汇区的网球(11枚金牌)、青浦区的赛艇(18枚金牌)等等。
    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工作已上升到国家战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培养思路贯穿了本届市运会全过程。本届市运会首次推行了运动员赛前文化测试,防止了只唯竞技成绩的片面追求。共计1.2万余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文化测试,不合格的258人被取消参赛资格,合格率近98%.通过近两年的市运会赛前文化测试,市区两级训练单位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上海市运动员近两年参加全国青少年比赛,赛前文化学习成绩合格率已达99.93%,位居全国前列。此外,首次由市青少年选材育才中心和市青训中心组织各项目一线选材专家100余名,赴市运会各赛场,发现和选拔出一批潜力较大的优秀苗子,并对他们进行后续跟踪培养。加大青少年体育普及工作的引导成为本届市运会创新转型的一项举措,推出了以非注册运动员、普通在校中小学生为参赛对象的“千名小铁人、千名小达人”赛事活动,涌现了一批普通学生爱好者,诠释了“热爱体育运动,磨练意志品质,展示青春风采”的体育文化。高校的高尔夫球、棒球等时尚运动,通过市运会的竞技引领,给普通大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运动体验,参赛人数激增,部分高校相继成立了校队。
    本届市运会的良好舆论氛围,离不开媒体的推波助澜。组委会加强策划,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自媒体平台,注重“媒体讲故事、选手谈体会”,做好舆论引导,突出人物故事创新典型。与新民晚报社合作创办的市运会官方会刊和“官方微信”,会刊每周两版,微信每天发布赛场内外的人物故事和新鲜事,吸引作为参赛主体的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关注。建设市运会专题页面,及时反映各项工作动态。电视方面,与上海电视台五星体育频道联合策划制作以“激励成长传承”为主题的市运会系列宣传片《激励》,采访姚明、刘翔、王励勤等15位上海体育明星,讲述青少年时期的运动比赛经历,向青少年选手传递“追逐梦想 超越自我”的市运会宗旨。通过宣传引导,让媒体明确了市运会意义,确立改革创新的报道主线,用讲故事的方式报道优秀后备人才,重点推荐具有改革创新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办赛模式,着重报道三类项目:田径、游泳、乒乓球等上海优势项目;花样滑冰、高尔夫、跆拳道等社会办训特色项目;最受关注的足球等大球项目。市运会的报道大多呈现可读性强、有启发性的特点。
    本届市运会通过推进反兴奋剂、赛风赛纪监察、医务、安保保障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了比赛公正公平、文明参赛、安全有力、顺利进行。赛前,各代表团向市运会组委会递交了《上海市第十五届运动会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承诺书》。组委会还开展了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的专题宣传教育,对青少年运动员实施了反兴奋剂教育资格准入制度,印发了《反兴奋剂教育知识手册》16000余册。在市运会赛前及比赛期间,组委会共选取了田径、游泳、自行车、赛艇等八个高危项目,分别安排了赛外、赛内两类检查,共计检查100例,较上一届市运会增长了35%.在参赛代表团和单项竞委会的积极配合下,维护了市运会的公平公正,确保了赛事平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