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少年体育选材育才中心成立 搭建开放平台形成全新格局
正值“五四”青年节之际,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会上,上海市青少年体育选材育才中心揭牌成立(以下简称“中心”)。中心将努力推进建立优秀体育后备人才选材育才标准,建设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数据库(简称“数据库”)等工作,实行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一人一档”制度,形成市区联动、一二三线互动的苗子选拔、跟踪、培养的组织与保障体系。
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在会上讲话并为中心揭牌。中心成立后,将通过建立市区联动、一二三线互动的管理机制,完善选材育才的培养体系;通过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工作平台,形成“政府主导、各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新格局。以市体校作为中心开放式服务平台的科学训练指导和师资培训基地,运用先进的专业技术支撑服务全市各区县。中心下设选材测试与机能评定室、营养干预室、体能训练与评估室、技术诊断室、信息咨询室五个部门。
目前,数据库操作平台建设工作即将启动,该操作平台由青训中心联手各区县、体科所/市体校(选育才中心)、市级一线训练单位等有关单位,在原先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库和成绩库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共设有储备、成才、公共三个平台,具备检索查询、个体分析、跟踪评级、警示预报、规范管理五大功能,将健全市测试、跟踪、评价、联动、反馈、扶持(奖励)等工作机制,实现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动态监控、分层/分类管理。
成立市青少年体育选材育才中心是“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雏鹰计划”(简称“雏鹰计划”)的一部分。以尽早发现、选拔特殊人才的“雏鹰计划”于2013年启动,是上海市体育局服务国家“奥运战略”,贯彻《关于进一步深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沪体竞【2010】567号)的具体举措。计划提出的“3000高个子苗子选拔”工作目前进展顺利,通过对2013年、2014年的区县和市属单位上报、测试等情况汇总,女子达到1.8米及以上、男子达到1.9米及以上的运动员已超过900余人(包括预测人数)。
近年来,本市后备人才发展规模实现新突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已从单一的各级体校培养的模式,逐步转向“以体校为主,多元并举”的培养模式。在保留以40余所市、区县少体校为主体的体育系统传统办训模式的基础上,深入以46所学校办二线运动队,172所市级体育传统校、213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推进体教结合培养模式。同时,引入社会力量办训,目前全市有近30个社会力量办训机构(公司、社会团体、民非企业)。
据统计,目前本市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已超过2.2万人(含足球),较2010年同期增长45%以上,教练员1500余人,同期递增35%以上,为历史最高;从项目布局上看,业余训练新增了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马术、高尔夫、拳击、散打、现代五项、帆板9个项目。本市业余训练开展的夏季奥运会、冬季奥运会及全运会项目达到32个大项、40个分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