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非奥项目获佳绩创历史 群体工作提水平重服务
2013年申城非奥运项目突破历史,获得世界大赛前三名和创、超世界纪录的人数均达到历史新高。1月13日下午,2013年度上海市非奥运项目表彰会暨2014年上海市群体工作务虚会在东方体育中心举行。会议同时透露,今年上海将统筹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等。
2013年,上海非奥运项目运动员、教练员共参加了棋牌、台球、空海模、舞龙舞狮、健美操等9个大项、46个小项的世界级赛事,获得23个第一名、14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并有3人创4项世界纪录。会上,潘晓婷等39位运动员、孙继强等16位教练员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非奥运项目突出贡献奖”;陈思明等18位运动员、胡基鸿等10位教练员获得“2013年度上海市非奥运项目贡献奖”。
2013年,全市非奥运项目体育社团始终坚持项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发展方针,以全民健身和群众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了各类深受群众喜爱的赛事活动,大大丰富了市民的业余生活,为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推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要求,今年本市非奥项目发展要继续走职业化、社会化道路,大力加强体育社团建设,激活协会潜力、提高协会能力、壮大协会实力;要加强规划,制定政策,营造良好的非奥运项目发展环境,推进非奥运项目取得更大的发展。
随后举行的2014年群体工作务虚会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对群体工作责任和使命的认识。要把群众体育同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围绕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法治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提高群众体育工作能力和水平。今年本市群众体育各项重点工作已经提出了思路,统筹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推开“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加强社区惠民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管理、健全体质监测服务体系、完善市民体育大联赛办赛机制、推进群众全民健身社会化办赛模式、探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扶持社区体育组织发展、加强对单项协会和人群体育协会的指导,以及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评价体系等十一项工作将在今年得到大力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