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府召开全市体育工作会议 推进改革聚焦重点夯实基础
1月7日下午,上海市政府召开2014年上海市体育工作会议,部署新一年的体育工作。副市长赵雯出席会议并讲话。
赵雯强调,新的一年,体育工作要推进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办分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完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市民健身的社会化、科学化水平。要大力发展职业体育,完善体育俱乐部运营体制,推动“三大球”良性发展,提升品牌赛事举办水平。要聚焦重点,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市民健身活动中心,郊区新城和大型社区建设中加大体育健身设施配套,创新体育场馆运营、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和赛事举办模式。要优化项目布局,加快推进崇明国家级训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要夯实基础,深化体教结合,完善训练体制,办好第15届市运会,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她要求全市体育工作者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善于突破,为加快上海体育强市建设作出新贡献。
2014年上海体育工作将围绕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提升城市影响力,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具体将从“推进改革、聚焦重点、夯实基础”三方面入手,扎实开展各项体育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海体育将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管办分离,完善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创新体育场馆运营、全民健身活动组织和赛事举办模式,加强市民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服务,提高市民健身社会化、科学化水平。譬如,以市民体育大联赛为平台,打造政府、社团、媒体、企业、中介组织“五位一体”的办赛新模式,引导体育类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承办工作。同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和富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体系。
上海体育今年将聚集以下工作重点:1.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完善体育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因地制宜建设市民健身活动中心,郊区新城和大型社区建设中加大体育健身设施配套,进一步扩大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公益性开放,开展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继续推进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新建60条百姓健身步道、20处百姓健身房、4个区级市民体质监测中心,同时推进社区百姓游泳池建设,逐步建设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结合郊野公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主题公园,启动环外环线和环崇明岛自行车绿道样板段建设。2.完善业余训练体制,办好第15届市运会,选拔和培养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加快推进崇明国家级训练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3.完善体育俱乐部运营体制,推动“三大球”良性发展,提升品牌赛事举办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运用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每月举办一个品牌赛事的格局。如,拿出优质赛事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办好F1、ATP1000、环球马术冠军赛,继续发展斯诺克、城市定向、跳水、冰上等赛事,实现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的新发展。
今年,上海体育还将以增强市民体质、提升竞技体育实力为目标,深化体教结合,强化青少年体育课和课外锻炼,进一步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一方面要切实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积极推进体育课专项化改革,形成中小学体育抓普及、高中体育抓专项、大学体育抓专业的格局。紧紧抓住全市17个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中心建设的契机,大力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建设。推进学籍卡健身信息管理体系建设,提高青少年体育健身的信息化管理。另一方面,要改革市运会,创新办赛理念,按出人才的要求,增强体育课竞赛、体育俱乐部竞赛、体育后备苗子竞赛“小三项”竞赛,评选“阳光少年”、“未来之星”、“激情校长”,加强体育校长表彰,结合全国学生运动会和青奥会,努力将市运会办成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体育盛会。在竞技体育方面,做好竞技项目分层次管理,进一步优化竞技项目布局。坚持“三个一流”,为里约奥运、天津全运和福州青运备战奠定坚实基础。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肖贵玉主持会议。市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毓毅作《关于2013年上海体育工作总结和2014年工作计划的报告》。会议总结,2013年度上海体育重点工作有成效、有跨越、有进步、有收获,围绕年初制定的“12710”工作,即一个转变、两大目标、七个项目、十项指标,扎实推进:管办分离有成效;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有跨越;体教结合“双八条”等七个项目取得攻关有进步;启动建立3000名体育优秀苗子库等10项指标推进落实有收获。全年,上海体育坚持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工作主线,努力践行“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的工作理念,持续保持良好发展的工作态势,城市的体育环境进一步优化,市民的体育意识进一步增强,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