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辐射圈”建设试点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市政府工作会议提出的“加强市民身体素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市民生活方式,优化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工作要求,我区被市体育局确定为全市首批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的六个试点区之一。对此,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在吴乾渝副区长的直接指导下,我们结合杨浦实际,注重发挥区域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扎实推动试点工作的开展。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把握区情,找准定位
试点工作启动后,我们首先对区情进行深入分析:杨浦作为上海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拥有“百年市政、百年工业、百年大学”三个百年文明和良好的群众体育传统,这为试点工作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人文积淀;杨浦在长期的转型发展中形成的“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工作理念和区域优势,为试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所确定的打造“先进文化弘扬地和品质生活示范区”的建设目标,为试点工作打开了广阔的空间、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杨浦创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的工作进程,更是从设施、组织、活动、管理等各方面为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此,我们坚持以体育民生为宗旨,以体育生活化理念为引领,把试点工作的目标定位在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提高市民身体素质、提升生活质量上;坚持以社区为基础、街镇为依托,以区域联动为手段,把试点工作的抓手定位在创设一个系统完整的健身运动环境上,通过整合区域体育资源,优化体育硬件设施,壮大体育组织力量,改进体育软件服务,扎实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试点工作。
二、充分调研,精心谋划
为使我区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试点方案,既能体现上级的要求,又符合杨浦的实际,更满足市民需求,我们通过调研走访、问卷座谈等形式,广泛征集社区居民、单位职工、机关公务员的意见,并请各街道、镇的社区体育俱乐部主任和社发科长共同出主意、献良策。让谋划和制定试点方案的过程,成为全区上下关注体育、共同参与体育生活圈建设的过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初稿形成后,我们又邀请高校体育专家帮助会诊把脉,力求使《实施方案》的设计适合区情,符合民意,体现民意,彰显特色。我区的方案是:
在指导思想上:强调把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与打造杨浦“品质生活示范区”的目标相结合;把保障市民基本体育权益与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相结合;把倡导“体育生活化”理念与推动市民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相结合。
在圈层模式上:坚持以社区为基础,街镇为依托、综合场馆为中心,多圈融合,以路链接。在圈与圈、点与点之间通过各种类型的健身步道、健康路径相互连接,形成一体。同时,以“路”为题,推广步行运动,使行走这项既简便、又有效的健身方式,能更好地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去,吸引更多的市民加入到健身运动行列中来。
在把握原则上:坚持“四个结合”,即,关注体育民生与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结合、创新服务载体与夯实基层管理结合、推进工作试点与促进区域联动结合、探索工作模式与形成长效机制结合。
在目标任务上:强调“三心”,即,用心盘整区域体育资源、精心打造体育设施阵地、悉心培育体育生活化品牌。把我区的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成为圈层划分明晰,设施配置合理,功能多样,服务优良,融开放性、全天候、便捷式于一体,能满不同需求,活力温馨、虚实结合的运动人文景观。
在具体举措上:(着重从两个方面着手推进)
(1)推进思路:
提出从现有条件出发,本着硬件资源均衡合理配置,软件服务优质温馨周全,信息发布及时全面通畅的要求,以“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和“杨浦五区联动”五圈为立圈寓意,构建“5加2”布点格局和“4连5”圈层复合功能。
5即五个圈层核心:1个市民服务中心【隆昌路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现杨浦体育场(馆),集指导、培训、管理功能为一体】、1个传统优秀地标【五角场江湾体育场,国内外大型文体活动举办地】、1个体育运动专业高地【上海体育学院及体育产业科技园,提供运动综合场地、专业人才、科技产业、科研项目支撑】、1个全民健身运动公园【黄兴体育公园】、1个特色运动基地及国际体育品牌(新江湾城极限运动基地和世界极限运动品牌);
2即二个南北坐标:打造【南部—东外滩滨江自行车骑游带、北部—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景观体育带】,重点凸显均衡合理配置分布的区域体育网络空间物理格局。同时,构筑体育联盟、信息、响应、服务4大维度多功能的30分钟新型体育生活圈。
(2)推进路径:
以区域联动为抓手,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资源共享为目的,构建运动设施共享联盟圈——运动宣传信息圈——运动人气响应圈——送教上门服务圈。
(1)通过区域联动,汇集体育资源,构建起运动设施共享联盟圈
有效整合区域150多个各类体育场馆、499个社区健身苑点、20个社区公共运动场、20个百姓健身房、40条健身步道等体育资源,共建共享,形成覆盖全区的运动说就合适联盟圈,
(2)传播健康理念,服务体育民生,构建起运动宣传信息圈
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将原有的信息查询等服务功能拓展为场馆预定、活动发布、健身指导、运动人数统计数据分析等综合性、多元化功能服务。同时,制作新版区域体育版图和服务导览手册,为辖区居民办理发放全民健身一卡通,利用各类媒体及公益广告,传播健康生活理念,动员鼓励市民参与体育运动健身,追求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3)巧设路径,以行走主题,构建起运动人气响应圈
计划在辖区域范围内设定一组“特色概念路”,以“时间、活动”为衡量指标,倡导市民,尤其是在职职工每天坚持走30分钟的路。设计“上班的路”、“回家的路”、“体育明星之路”等一系列主题特色兴趣路,吸引市民加入到行走健身的行列中来,并在“9月29日世界步行日”当日,开展“我身边的路”路径大搜索、大联动;同时,与建交委联手规划,在我区268条人行主干道中,选择相关路径与公园绿地串联,形成若干个全民健身“健康行”步行地段,集中制作一批指导市民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宣传标识,营造温馨浓郁的科学健身、健康生活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兴传媒作用,开展“创建我身边的健身路”及“我喜爱的身边路”随手拍推荐评选活动。
(4)踏入家庭,个性指导,构建起送教上门服务圈
在有条件的小区开展“家庭健身教练”试点工作,培训并选派有专业技能、热心社会公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家庭健身教练进入有需求的家庭开展健身指导,让健身服务进入居民家庭。同时,通过网络、小区公示牌等方式将社区体育资源,健身设施、健身团队、活动开展、服务项目等各类健身信息告知居民群众,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参与到运动中来,并享受到专业服务。
三、加强宣传,扎实推进
结合我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区创建工作和“体育生活化”实验基地试点工作,我们把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试点工作,作为新一轮群体工作的突破口和升级版加以宣传,扩大影响。我们联手区委宣传部在城区主要交通干道制作和发布公益宣传广告,拍摄“快乐运动在体育圈”的宣传片,以“六个一”为载体【①制作一张区域30分钟体育生活圈运动地图、②制定一份《社区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指南配置要求》、③推介一贴《杨浦市民走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体育生活化”运动作息处方》、④发放一本《杨浦市民体育生活中必备健身常识》、⑤采编一组《百姓伴圈体育生活化》故事汇、⑥创作一本《30分钟体育生活圈学生阳光运动童诗漫画集》】,鼓动市民积极参与“30分钟体育生活圈”运动。
开展多部门的工作对接,制定并下发我区建设30分钟体育生活圈部门职责任务分解表,尤其是就杨浦滨江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健康路径设计、步道建设等工作与区浦江办、规划局、建交委、绿化市容局等部门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接研讨,形成了共识。全面部署街镇体育生活圈工作方案的制定工作,提升对体育生活圈建设的认识,夯实工作的基础。全面排摸区域体育资源,着手制作新版区域体育地图和服务导览手册。制定新一轮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的文件规定,延长开放时间,提升开放水平,同时在25个学校试点基础上,将“全民健身一卡通”在全区高校、中小学范围全面推广使用,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信息化管理,为“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提供良好的设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