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局创办市民体育大联赛
2012年上海成功创办了首届市民运动会,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肯定和欢迎,被市民称为“我们的奥运会”,也被评为2012年上海十大新闻的第四大新闻。在此基础上,为了延续市民运动会市民体育健身热情,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深化“体育是民生、体育是精神、体育是文化”思想,今年我们提出创办市民体育大联赛作为贯穿在两届市民运动会中每年都开展的综合性赛事。
一、基本情况
自1月1日市民体育大联赛开幕暨方明珠元旦登高迎新活动以来,截止到4月底,全市已开展市民体育大联赛9个大项的174场赛事,共吸引了114089位市民参赛。其中乒乓球项目开展赛事最多,达到了59场;田径项目参与的市民最多,达到了9万余人;一批主要赛事如职工体育四季大联赛、“新民晚报红双喜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体彩杯”冬泳比赛比赛、普陀区长风街道广播操、区和镇的业余足球联赛、职工羽毛球比赛、羽毛球俱乐部联赛等为大联赛聚拢了相当多的人气。
5月至6月期间“陈毅杯”足球赛、沙滩足球赛、市民投篮赛、室内六人排球赛、网球春季公开赛、世界著名在华企业慈善健康跑、职工广播操比赛等6个大项的赛事活动将陆续举办,6月后随着气候的转暖,龙舟、游泳等项目也将陆续展开,举行的赛事场次和参与人数有望提升,力求做到周周有赛事,月月有重点,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各项赛事,将市民健身活动推向新的高潮。
二、主要特点
一是继续深化体育民生理念。市民体育大联赛以“魅力上海、人人运动、幸福生活”为主题,明确“市民是主角、社会是主体、团队是主力”的办赛思路,精挑细选了上海市民最喜爱的如足球、篮球、羽毛球、游泳、广播操等十个大项,小项涵盖了传统赛事和一些竞技性、趣味性兼具的创新项目,做到比赛赛程覆盖全年、办赛地点覆盖全市、参赛市民不设门槛,以此满足市民不断高涨的体育健身需求,让市民充分享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健康和幸福生活。
二是促进体育意识的养成。市民体育大联赛鼓励和支持各社区、协会、企业集团、学校等将赛事活动办到基层去、一线去,到企业、楼宇、工厂、车间、学校去,把科学健身的理念送到每一个市民面前,让更多的市民学会一项运动、喜爱一项运动、参与一项运动,在比赛过程中切实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使体育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三是开拓以项目为导向的联赛制。市民体育大联赛以“项目导向、团队导向、赛事导向”为方针,鼓励更多的企业、学校、社区,树立品牌项目、建立运动队伍、参加各项赛事。以“多元办赛、多方参赛、集中决赛”为原则,在每个大项里设若干个小项,组成一个个项目联赛,同时立足于基层办赛,由各区县、各系统、各单位举办一系列的比赛,形成一片片系统联赛,最终形成全市大联赛的格局。
四是加快大体育观的形成。市民体育大联赛由市体育局和市市级机关工作党委、市总工会、团市委和市妇联共同主办,由各区县、市有关新闻单位、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各企业集团、各级体育运动协会、各相关社会组织等共同承办。以此打破条线束缚,整合全市资源,形成社会协助机制和体育社会化效应;进一步探索政府职能转变,以购买服务形式扶持协会、社会和市场参与体育的竞赛与活动,推进管办分离的同时培育和完善社会组织的办赛能力和造血功能,探索体育赛事社会化发展道路;依托赛事开展,引导各级政府、各企业、各学校、各大媒体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优化“大体育”的社会环境。
三、下阶段工作方向
在做好各项赛事活动的组织筹备工作、信息统计工作、宣传造势工作、安全保障工作的同时,结合市政府和局系统重点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挖掘大联赛内涵。
一是以扶持社会办赛为契机,重点推进管办分离。下阶段大联赛工作要和推进政府“管办分离、职能转移”相结合,制订大联赛协会办赛经费补贴办法,完成协会承诺、审核、签约、下发等一系列工作,并做好专款专用的资金使用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以大联赛为试点,逐渐扩大对体育类社会组织培育和扶持的覆盖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提高“管”的水平,建设“办”的机制。
二是以市民健身热潮为契机,重点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下阶段在项目设置上要考虑各区县和社区的品牌项目,借助大联赛在各区县社区广泛开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各级政府关注体育硬件设施,提升服务水平,解决群众健身场地少、项目缺、活动贫的困难,通过赛事活动提升市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完善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
三是以开拓项目导向为契机,重点推进三大球项目发展。在市民体育大联赛的赛事中,要特别关注足球、篮球、排球项目的开展情况,按照2013年市政府重点工作中发展三大球的要求,与三大球进校园活动、NBA战略合作篮球培训活动、体教结合工作等相结合,以联赛形势推进三大球项目在校园和社区的普及,为三大球后备人才储备夯实基础。
四是以媒体参与办赛为契机,创新市民体育健身组织模式。在市民体育大联赛媒体宣传上要改变以往媒体单纯报道、内容通篇大论的模式,加强项目与媒体地对接,邀请媒体一对一协作办赛,既可以让媒体以办赛者的角度去了解全民健身活动,挖掘参赛市民的故事,又可以整合媒体宣传资源,让赛事活动办得更丰富、更有深度,逐渐形成市民体育健身组织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