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术运动员梦圆奥运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人将首次踏足马术项目。来自上海的张滨,是中国奥运马术六人之一。他曾是两届全运会现代五项冠军,退役后“转行”成为中国最优秀的马术选手。

    由于东道主的缘故,中国马术队在北京奥运会上自动获得1 个三项赛、1个盛装舞步、4 个场地障碍赛名额。这是中国人首次有机会踏足这个奥运比赛项目。今年初,中国奥运马术六人名单终于确定,35 岁的张滨是其中的一名。

    “要想进入奥运要经过达标赛。

    根据国际马联的规定,要拿到马术个人场地障碍赛奥运资格,至少要在两场三星级大奖赛中零罚分(一根障碍栏都不打下)才可以。”张滨告诉记者。这位昔日的全运会现代五项冠军,“转行”后已成为国内目前最好的马术个人场地障碍赛选手之一。在十运会上,张滨夺取该项目个人、团体双冠王。

    三星级以上的马术个人场地障碍赛中,障碍栏平均高度在1.6 米左右,每场比赛选手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经过12 道单独障碍和2 道连续障碍,每场比赛的障碍设置并不相同,选手只能在比赛之前有限的时间里了解马场情况。赛场上,障碍高度从1 米到1 米2、1 米3,再到1 米6,每次高度升个几十厘米,就会对骑手和马都产生巨大的压力。1 米6,是张滨通往奥运的必经之路。“在这个高度上,腾空的时间会变得特别长。每次跃过障碍的瞬间,你会觉得时间都是静止的,这感觉有点像美国动作片里的特效场景。那个瞬间,是很爽的”,张滨说。

    寻马

    “马术比的是什么?不客气的讲,就是比钱。一样高度的障碍,人家一匹身价几百万的马一下就跳过去了,我们一匹只有几万块的马怎么都过不去。”一年前,一位北京资深养马人聊到马术比赛时这样告诉记者。

    马术比赛是唯一一个中国至今仍未涉足的奥运比赛项目,最大的原因就是与马有关。参加奥运马术比赛不仅有马手,还要有登记在册的马。国际上的传统惯例是运动员自己解决马的问题。在国外,参加这个项目的运动员中不乏有像英国公主这样的贵族,但一般运动员要依靠赞助。对于中国运动员来说,要获得马匹或资金上的赞助难如登天。

    张滨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现在,中国几个比较优秀的马术运动员全部在国外俱乐部训练、比赛。一般每个运动员需要配备三四匹马,其中要有一两匹好马比赛用,其他几匹一般平时训练用;马的价钱高低不等,好马上千万的身价也不稀奇;每匹马饲养、保健每月一般需要1000 欧元左右,如果碰上了伤病,这钱花得就更没有底了。

    为了备战奥运,张滨去年前往德国训练。他在国内的坐骑名叫“洛洛”, 11岁,正是比赛的黄金年龄,但由于过不了检疫关(中德目前没有此项的检疫条例) ,只好留在上海。独身来到德国的张滨,开始了漫漫的寻马之路。

    Coertis:德国籍的奥运战马

    什么样的马符合标准?“硬指标肯定也是有的,但最关键的还是看缘分,如果是感觉对的马,一骑上就知道了。”张滨挑马的规矩是先试马,如果感觉不错,才会去查阅马的血统,“但如果真的感觉很契合,血统就变得不太重要了”。

    不过,后来张滨选中的Coertis,并不是他一骑上就有感觉的马。去年3 月,张滨在德国挑马有了一段时日,总没找到合适的,有人向他推荐了Coertis。

    Coertis 是匹德国血统马,9 岁大。张滨第一次骑上Coertis,明显感觉他与这匹马风格不协调。身体素质不错、能跳很高的Coertis“技术不好,有点戆头戆脑”。张滨对它的初步评价并不好。

    但最终张滨还是留下了Coertis。他觉得这匹马老实,“让它做什么,它都会尽心尽力地去做,这一点很不容易。”

    Coertis 似乎也传承了德国人严肃的天性,不好打交道。Coertis 自我防范意识很强,“差不多有一年时间,我们两个沟通上一直很困难”,张滨苦笑着说。但在马术比赛中,最忌讳的就是骑手与马无法交流,“在障碍赛上观众时常看到有马跑到障碍前死活就不肯跳了,或跑着跑着突然就不跑了,这都是马不信任骑手的表现”。在张滨看来,取得马信任的唯一方法就是尽量多与马呆在一起。

    现在,张滨每天与Coertis 在一起的时间要超过十小时。每天清晨6 点,他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到马厩看Coertis;傍晚训练结束后,他给Coertis 洗澡,用上海话跟它聊天,看它吃完休息才会离开。训练中,如果Coertis 做好了动作,张滨经常会拿着方糖作为小零食奖励它;训练间隙,张滨常常会拉着它在草地上吃草,“吃得好似一部割草机”,张滨的语气好似一名宠溺孩子的父亲。

    最近几个月,张滨欣慰地发现,与Coertis 的感情有了质的飞跃。Coertis越来越信任他,只要张滨走近,它总会用鼻子蹭着主人表示亲昵;在马场上,双方也经常是一个眼神就能达到默契。

摘自:《外滩画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