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发挥社区基础平台作用 助推群众体育健康发展

    一、筑牢基础,搭建社区体育发展平台

    一是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以来,结合幸福社区建设,提出了建设千米社区的目标任务。全市各城区、开发区加大投入力度,采取新建、改建、扩建和开发商提供等方式,着力加强和改善社区服务用房建设。目前,全市社区用房面积普遍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城区、开发区356个社区用房平均面积达到948平方米,其中已有42%的社区用房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二是科学划定社区活动空间。结合推进社区用房建设,对社区功能设置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划分,确保社区用房80%以上的面积都用于为居民开展服务和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群众对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的现实需求。着力打造了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实现了社区文体活动室全覆盖,每个街道、社区至少都有一条健身路径,社区体育设施配置率达到100%,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三是完善社区活动经费投入机制。在保证社区体育“有地方活动”的同时,不断加大社区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努力实现社区体育“有钱活动”。仅今年就为每个社区增加了20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明确规定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包括开展社区文体活动等居民有共同需求方面的支出。随着政府对社区工作经费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社区体育发展的保障机制也日益完善。

    二、完善队伍,壮大社区体育发展力量

    一是建立一支为民务实的工作者队伍。在开展社区体育工作中,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了培养、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教育和典型带动,提高了社区工作者开展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为推进社区体育工作的深入持久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二是建立热心公益的居民骨干队伍。为增强社区体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市各社区都积极组建了体育健身类的社区社团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全市每个社区至少建立一支专门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社区社团,平时组织开展乒乓球、羽毛球、健身棋牌、健身舞蹈、器械训练等体育活动。三是建立热情参与的居民群众队伍。充分调动广大居民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兴趣,积极开展居民自治,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情恳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居民群众对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意见建议,把居民的建议和社区工作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使居民群众的健身意愿在社区得到落实和体现。

    三、丰富活动,创新社区体育发展载体

    一是坚持活动的实效性在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上,遵循便民利民的原则,在全市社区广泛开展了一些老少皆宜、易学易练的大众化体育项目。二是坚持活动的广泛性。通过举办趣味运动会、健身比赛、社区体育节等特色社区活动,力求发挥社区的凝聚带动作用,把更多的社区居民吸引进来,使社区体育活动能够充分覆盖到各类人群、各个年龄,切实营造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三是坚持活动的长效性。为实现社区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全市社区都结合实际,制定了各自的工作规划、管理办法、活动安排等规章制度,保证社区体育的规范发展和健康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