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探索全民健身场馆经营模式出成效
近年来,吉林省舒兰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和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始终把全民健身场馆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创新场馆经营管理机制,突出公共体育服务的公益性,探索出一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场馆建设、运行管理新途径,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创新投入机制,实施“多元建馆”
近年来,舒兰市坚持把发展群众体育事业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有效举措,不断强化政府主导,全面推进场馆建设。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体育场馆建设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按照优先发展、适度超前、重在建设的思路,研究制定了2011—2015年全市体育场馆建设规划,形成了以市文体中心为核心,体育公园和体育广场为辅,以社区健身中心为基线、以小区“5分钟体育圈”为节点的点、线、面有机统一的体育设施布局。同时,充分吸取外地经验,坚持因地制宜、讲究实效的原则,在规划建设阶段考虑综合利用、资源共享的要求,为场馆的运营、维护和管理预留空间。二是坚持政府主导。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三个纳入”,即把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建设体育场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纳入三个文明建设的年度考核,每年都把公共体育场馆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重点项目、民生实事工程项目来安排,积极筹措资金、调配土地,为体育场馆建设一路开绿灯。如在市文体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牵头会办中心的规划、设计、资金等问题,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全力以赴抓好落实,其他领导根据分工,全力支持中心建设,形成了自上而下,一抓到底的组织领导体系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责任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个实施主体、一抓到底”的责任机制,有力地保证了体育场馆建设项目的实施。2011年来,市财政先后投入1.2亿元,完成了市文体中心和体育公园建设,今年市财政还将投入1000万元启动体育广场改建项目。三是坚持多元投入。通过争取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等途径,运用银行融资、市场招商、土地置换、林权流转等多种方式,有效解决了场馆建设资金、用地等瓶颈问题,为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财政投入3000万元的基础上,成立了舒兰市大地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把它作为国有投融资平台,解决场馆建设资金短缺问题,实现了政府不背包袱、群众得到实惠的目标。同时,积极抢抓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和保民生、扩内需、促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扶持资金,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通过申报“雪碳工程”等项目扶持,累计向国家和省争取了600万元专项资金。
二、创新经营机制,推动“市场养馆”
市文体中心建成后,市委、市政府决定,以舒兰市大地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成立舒兰市文体中心,实行市场化、企业式管理模式。面对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模式这个新兴课题,舒兰市确立了“项目带动、自主造血、多业并举、自我成长”经营思路和“赛事、会展、演出、健身、商贸”五大功能定位,发挥中心场馆功能与优势,适度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综合开发,不断满足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一是实施“赛事拉动”。充分发挥文体中心本体功能,积极组织赛事,吸引群众健身,开展体育培训。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先后承办了全市羽毛球公开赛、羽毛球协会联赛、全市职工“中央公馆杯”毽球赛、全市机关干部乒乓球赛和公安系统职工篮球赛等重大赛事。二是实施“功能带动”。文体中心除设置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动感单车、器械等十多个运动和健身项目外,还配套了会展、休闲卖品等服务项目。中心临街门市租赁给经营文体用品的商户经营,通过建立以文体中心为核心的体育场馆商业圈,延伸了产业链,实现了产业互补,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增强了中心场馆的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实施“营销促动”。舒兰市通过开展全员营销、社会营销和情感营销等方式,抢占体育消费市场,实现以馆养馆、以场养场。不断推出季节性、组合型、品牌化的健身营销手段,以各种优惠政策和价格杠杆,促进群众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健身和体育娱乐。如以网络发烧友组团订场、企事业单位订场、协会团体订场等方式开展营销活动;引进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入驻经营等。中心实行会员制,办理健身卡和游泳年卡、月卡和季卡,为特定群体办理次卡,有效扩大了健身消费群体。中心建成至今,实现经营收入200余万元,没有向财政要一分钱,实现了自我经营、自我积累、自我投入的良性循环。
三、创新本体机制,突出“公益兴馆”
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立足发展体育公益事业,积极打造公益型场馆。一方面,发挥本体功能。文体中心全力发挥体育健身、办赛、培训等场馆功能,积极举办各类公益型赛事,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举办了全民健身活动启动仪式、中小学团体操表演赛、社区体育舞蹈大赛等。在体育、健身收费的优惠上,相比于物价的上涨,中心对外开放的成本在逐年增加,收费非但没有涨,却通过搞促销、开设公益免费活动日等方式中心部分场地在固定时间段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实行免费及半价优惠政策,推动了场馆公益化。另一方面,坚持借力发力。坚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体中心运营管理。中心通过与舒兰市播美体育学校合作办学,与中小学校联合创办校外羽毛球、乒乓球、游泳体育训练基地,依托中心国民体质检测设备,为广大学生提供体质检测服务,促进了优势互补,提高了场馆利用率。中心每年接待群众健身20万人次,其中无偿服务2.3余万人次,发展健身会员2万余名。虽然仅运营不到2年,市文体中心已经成为舒兰市著名体育健身基地。
四、创新管理机制,实现“服务立馆”
为管好、用好中心场馆,舒兰市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切实转变管理职能,打造一流服务质量,坚持创办人民满意场馆。一是强化制度建设。文体中心根据企业管理的要求,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内部制度体系,规范了工作流程,将员工聘用、薪酬与业绩真正挂钩,奖勤罚懒,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使每一名员工都能集中精力干事,最大限度地凝聚团队合力。去年,中心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一批员工。为提高员工素质和工作水平,中心建立健全了《员工岗位目标管理制度》、《场馆服务工作流程》、《员工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全面实行绩效考核和目标管理,将经营场馆的意识灌输到每个员工的头脑中,牢固树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如在场馆内设置了会员休息区,对VIP会员续卡折扣优惠,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利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舒兰市还与员工签订经济创收目标责任书,每月进行考核兑现,将个人贡献与薪酬挂钩,有效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二是提升员工素质。中心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岗位大练兵和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鼓励支持员工利用业余时间深造,不断优化员工队伍的知识结构。同时,有计划的组织员工到吉林、长春、沈阳等地进修。还专程邀请外地管理人员来中心实地辅导,传授技能,使员工很快就适应岗位工作。中心还面向社会和高等院校,公开招聘体育拔尖人才,逐步充实到中心员工队伍之中,逐步打造了一支懂体育、会经营、善管理的团队。三是规范服务流程。中心自主研发了一整套工作和服务流程,在服务方式、项目设置、服务态度、服务时间、服务效果及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部实现了电子网络化管理,促进了场馆管理规范化、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