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6日至30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大漠驼乡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体育场隆重举行。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瑞清,自治区副主席郝益东,自治区政协原副主席乌伦赛,自治区主席助理黄•阿拉腾别立格,全国民族体协副主席、秘书长陈家才,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副主任雷军,广东省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周亚伟,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柳民,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冯有恩,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杨玺,自治区民委主任阿迪雅,自治区体育局局长石梅,自治区民委副主任张德斌,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郭厚诚,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巡视员单学文等,及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各盟市代表团团长,甘肃、宁夏、江苏等有关部门领导和各族干部群众近2万人参加了26日晚举行的开幕式。自治区副主席郝益东宣布第六届全区民运会开幕。
第六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举办的。主办单位为自治区民委、自治区体育局,协办单位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承办单位为阿拉善左旗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第六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委会,自治区主席杨晶任主任,副主席郝益东、乌兰任副主任。阿左旗及时成立了由旗四大班子所有领导和旗直部门同志参加的筹备工作委员会,下设了11个具体工作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经过反复酝酿论证,制定了民运会筹备工作总体方案和各项子方案,逐步完善了配套的各项预案。两年来,阿左旗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自治区民委、体育局及盟委、行署的高度重视、关心指导下,在全旗各族干部群众的辛勤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按照“政府承办、全民参与、市场运作”的办会思路和举全旗之力,不求最大,但求最好,力争将第六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办成一次“成绩最佳、服务最优、影响最好、特色最浓”的体育盛会,办成一次“隆重热烈、团结奋进、繁荣发展”的体育盛会的目标,积极开展了各项筹备工作。
本届民运会赛事从8月27日开始至8月30日上午结束,30日下午在阿拉善左旗龙信宾馆会展中心举行闭幕式。民运会比赛项目设竞赛和表演两大类。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1143名少数民族运动员在赛马、搏克、射箭、蒙古象棋、布鲁、押加、秋千、武术、沙力博尔、射弩、中国式摔跤、毽球、赛驼等13个比赛项目和健身安代舞、抢花炮、抢枢、驼球、马术等5个表演项目上进行了比赛和表演。最终,通辽市代表团、阿拉善盟代表团、赤峰市代表团获得代表团团体总分前三名。额尔登巴雅尔等18名裁判员、敖钦等42名运动员及12个盟市代表团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
本届民运会是我区各民族“平等、团结、进步、繁荣”的盛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主办、协办、承办单位及参赛各盟市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下,本届民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真正开成了一个民族团结的盛会,一个民族体育的盛会,做到了组织好、赛风好、成绩好,取得了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实现了预期的办会目标,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广泛好评,大家一致认为第六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创了我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几个“第一”或“之最”:
第一次在晚上举行开幕式,并第一次实现电视现场直播。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鲁剑为开幕式文艺表演作精彩解说。内蒙古电视台进行了开幕式现场直播。
第一次点燃了民运会圣火――象征着12个盟市的第六届全区民运会圣火火种,被12名骑手送进会场,交给阿左旗著名运动员庆格勒、刘红梅、阿拉腾图雅手中,之后,著名老运动员、国家一级中国式摔跤裁判那巴特尔坐在高大的骆驼上从三名运动员手中接过火种。在圣火点燃处那巴特尔将火种传递给阿左旗青年运动员陈关布加布,并由他点燃。火种沿线腾空射入火炬盆中,点燃了民运会圣火。
第一次创作了会徽、吉祥物和宣传画。会徽――“驼乡圣火”。以飞奔的阿拉善双峰驼恻影化形为熊熊燃烧的圣火,象征全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驼乡隆重、圆满、热烈的召开;象征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光大。红黄蓝绿四色飞旋的圆弧,象旋风升腾在阿拉善左旗广袤的大地间,回旋的圆弧体现出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是内蒙古各少数民族人文精神的象征,体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和谐、发展”的民族理念;又是“更高、更快、更强”奥运之 风。整体充分体现阿拉善左旗独特区域文化,体现“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全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主题。吉祥物――“苍天的驼羔――巴音扣”。活泼可爱的小白驼羔,身穿阿拉善特色的蓝色“沙力搏尔”摔跤服,右手举起体育运动会火炬,火焰象征着“6”,左手指呈“6”数,驼背上的翅膀象征着吉祥和腾飞,也隐喻着摔跤健儿以雄鹰般的姿势跑步入场,欢迎来自全区各地的运动员和旅游观光者。白驼羔象征着吉祥的驼乡,背景蓝色象征着蓝色的蒙古高原,全图烘托出了全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喜庆祥和欢乐的气氛和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奔向小康的精神风貌,也表现了东道主驼乡人民的热情似火的美好心愿。“苍天的驼羔”寓意阿拉善地域辽阔,为著名的骆驼之乡。“巴音扣”,蒙古语意为“富娃”,与奥运会吉祥物福娃为谐音,既象征着草原儿女心系奥运,又表明阿拉善的富饶美丽和吉祥安宁,还有祝福、幸福之美意。此外,全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地为阿拉善盟盟府、旗府所在地――巴彦浩特,巴音与巴彦音近意同,此名使吉祥物与全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举办地紧密相连。宣传画――“激情迸发、绽放金秋”。采用装饰画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现全区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欢快气氛,避免了利用照片进行电脑合成的僵死呆板的表现方式。在画面的色彩上大胆采用高纯度的补色对比,使色彩绚丽、奔放、夸张,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突出地表现出喜庆、欢快、热烈的节日气氛,画面展示了赛马、赛驼、射箭、摔跤等具有蒙古民族特色的体育比赛项目。整个画面以横向流动的线条为主,动势感和视觉感很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设立新闻中心――为做好赛事期间的新闻宣传工作,组委会首次在主会场设立了新闻中心,内设22个宽带插口,可容纳50多名记者进行新闻制作和传输。为多渠道、多角度、多层次报道本届民运会盛况,组委会还制作了宣传画册并向社会发放,各新闻单位建立了新闻协调会制度。与此同时,新华网内蒙古频道、内蒙古体育网和阿拉善新闻网等均设立了专题网页,阿拉善左旗还在全旗范围内开展了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各类专题栏目、宣传画册、网上专页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比赛场馆和条件是历届最好的――本届民运会赛场共两个,分别在巴彦浩特赛马场和体育场,增加了室内比赛活动场所,巴彦浩特体育场可容纳观众1.8万人,是全区旗县级最好的标准体育场,比赛环境和条件是历届最好的。
比赛规模是历届最大的――本届民运会共有来自全区12个盟市的1143名运动员、教练员参赛,设13个比赛项目和5个表演项目,竞赛和表演项目及参赛人数是历届最多的。
开幕式的表现形式和运用手段是历届最新颖的――首次改在了晚上举行,利用声、光、电等多种表现手法,灯火辉煌、效果奇佳。
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的民族特色是历届最浓郁的,演出效果是历届最令人震撼的――历时120分钟的开幕式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迎宾仪式和全民健身展演;第二部分是开幕式仪式;第三部分是大型文艺晚会。晚会的主题是《苍天般的阿拉善》,分为序《远古回眸》、上篇《相聚驼乡》、中篇《秘境神韵》和下篇《和谐交响》,参演人数约8000人次。各盟市运动员、教练员入场服装新颖,全部身着民族服装,华服美景,观赏性极强。通过120分钟、3个部分的表演,充分展示阿拉善的风土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接待服务是历届最周到的――为了搞好接待服务工作,民运会组委会专门建立了陪同团制,确定了16位厅级领导、16个旗直部门为陪同接待的领导和单位,具体负责各盟市代表团、观摩团的接待以及车辆抽调、通讯、医疗保健、旅游观光等服务工作。考虑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还特意为不同的民族提供相应的服务。对确定参与接待的各宾馆、酒店、招待所、学校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维修。组织卫生部门对巴彦浩特地区所有从事食品经营的商业网点、个体医疗诊所的卫生状况和环境卫生进行了彻底清理整治。对从事接待的礼仪人员、司乘人员、各指定宾馆的服务人员进行了全面培训。
本届民运会的内容是历届最丰富的――民运会期间,先后举办了美术摄影展、奇石展、工贸旅游产品展和广场文化活动,内容十分丰富。本届摄影展照片是从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及我区12个盟市摄影家来稿2300幅作品中精选出来的,共展出150幅获奖和入选作品,基本囊括了我区举办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所拍摄的照片,真实再现出目前已看不到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写真,让参观的每个人都一饱眼福。阿拉善工业、农业、旅游产品展示展销会和“2006•阿拉善左旗经贸洽谈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同时在阿左旗举行。在经贸洽谈会暨投资项目签约仪式上,签约项目23项,协议引进资金82亿元,创阿拉善历届经贸洽谈会历史新高。
整个运动会所营造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历届最深刻的……。
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不仅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继承民族遗产、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增强人民体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参加2007年在广州市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做好准备,也是阿拉善左旗为2007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