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体育发展的版图上,有一个规模不大,但贡献和影响足以惊动世界的一所体校,她就是成立至今已满50周年,位于京城中心的北京市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
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我国共获奥运金牌163枚,其中体校培养的7位运动员(马燕红、王涛、冯坤、张怡宁、滕海滨、罗微、何可欣)就贡献了11块金牌。我国所获得的世界冠军当中33位来自体校。第29届北京奥运会乒乓女子单打比赛中,前8名就有4名代表不同国家的选手出自体校乒乓班。至此,体校向上一级单位、有关专业队和社会输送了3000余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干部。
体校连续多年被北京市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评为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在全国200多所体育运动学校的综合评估中,名列前茅。近三年来境外人士来校短期培训每年平均达到600余人次,遍及五大洲十多个国家,国内培训人数年均6000余人次。年均接待各类参观交流3000余人次。
在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教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植下,体校几代人共同努力,艰苦奋斗,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秉承传统,不断创新,追求超越”的发展模式和办学理念。
调整办学思路,转变办学观念,实施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以及输送和培养并重的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体育发展政策的调整,体校开始实施“输送和自我培养”并重的双轨战略。八运会以后,体校制定了以培养奥运会冠军为目标的战略规划,实施奥运人才培养计划。经过十几年发展,体校源源不断输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依靠自身力量培养了包括雅典奥运会跆拳道冠军罗微在内的奥运会冠军和多名世界冠军。
现在,全校上下已经形成了共同的目标体系,各个岗位、各个部门为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服务的观念和意识十分强烈。体校在继续发展业余训练的同时,所承担的5支北京市专业运动队的建设成绩斐然,下一步将继续在高水平人才的输送和培养方面下功夫,力争输送更好更多的优秀体育苗子,培养出更多的奥运会冠军和世界冠军,努力向“立足国内一流,逐步走向世界”的方向发展。
在改革精神指引下,实现专业训练与业余训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传统项目和新开展项目均有突破。
50年的发展中,体校根据自身特点,既保持了武术、体操、乒乓球、排球等传统项目的良好发展势头,又在短时间内使新开展和承担的运动项目取得了突破。建校以来,仅武术和跆拳道两个项目共获得近300块全国比赛的金牌。
体校跆拳道专业队,是国家正式开展这个项目最早建立的省一级专业队之一。有17人次入选国家队,为什刹海体校夺得了1枚奥运金牌、1枚世锦赛金牌、1枚亚运会金牌、2枚亚锦赛金牌、39枚全国赛事金牌。跆拳道项目也是目前体校实现业余和专业相结合最好的项目之一,形成四级人才输送库:道馆、业余班、二级班和专业队,形成了“一条龙”的统筹管理模式。
拳击项目属于新承办项目,在“先有成绩,再发展”思想指导下,从正式承办开始第二年,即有4名运动员7次获得全国冠军,来自体校自己培养的拳击运动员李洋,获得北京奥运会拳击比赛第五名。
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带动了二级班的竞技后备人才的发展。什刹海体校现在拥有乒乓球、排球、体操等8个项目的二级班,其中以乒乓球输送的优秀竞技人才最多,范长茂、滕毅、王涛、王晨、张怡宁、郭焱、马龙等就出自什刹海体校。
树立大局意识,视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积极参与国家备战奥运会的有关工作。
体校领导班子始终认为,能够参与国家备战奥运会的工作是体校应尽的职责,也是锻炼自己教职员工队伍、提升管理理念的最佳平台。在连续几届奥运会的备战工作中,体校积极配合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项目管理中心、单项运动协会,参与备战工作,承办了一系列奥运会队伍训练营、奥运会裁判员培训班、国际体育会议等重要外事活动。
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前夕,体校分别承担了中国拳击协会和中国跆拳道协会的奥运会裁判员培训班,承办了奥运会外国队伍和中国队的合练,多次接待了国际拳联、世界跆联、国际武联等官员,为国家跆拳道队参加北京奥运会提供了模拟比赛场馆。
体校表现出的大局观念和为国家服务的意识,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体育局的高度肯定,指出“什刹海体校在国家备战奥运会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雅典奥运会后,体校被中国跆拳道协会、中国拳击协会授予特殊贡献单位。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体校受到很多国内单项运动协会和国际体育组织的青睐,被奥组委指定为奥运期间境外媒体采访点,同时作为国家武术队、国家跆拳道队和一些外国运动队的赛前训练基地。世界跆联则把体校作为奥运会期间的指挥中枢。北京奥运会结束以后,世界跆联正式命名体校为“世界跆联训练中心”,任命李贵成校长为世跆联顾问委员会委员。
通过多次承办此类活动,教职员工受益匪浅。宾馆、餐厅等部门借此机会提高了接待水准,一批年轻的教职员工正迅速成长,成为国家有关单项协会承办活动、开展备战工作的重要力量。
硬件设施取得重大突破,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取得成效,对外交流日趋活跃,享誉国际的目标正在实现。
由于历史的原因,体校的硬件设施在改革开放以前比较落后。改革开放后,体校的硬件设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花园式”体校的战略规划初见成效。运动员公寓、训练场馆、多功能会议中心等均达到国际水准。什刹海体校目前占地面积33696平方米,建筑面积46893平方米。学校环境典雅优美,建有13个现代化训练场馆、3个健身房、1个塑胶田径场。
许多到访体校的国际友人对校园浓郁的中国庭院式布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市政府、市体育局、市教委等有关部门领导经常莅临体校指导工作。到体校参观访问的外国首脑政要、王室成员、国际奥委会委员络绎不绝。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盖亭、拳击运动员霍利菲尔德、已故著名世界男高音帕瓦罗蒂、足球名将马拉多纳等世界知名人士都曾到校访问。
美国、加拿大、约旦、西班牙、韩国等国家的青少年跆拳道运动员,每年暑期都要下榻于体校的国际公寓进行暑期训练。体校仅2007、2008年两年便接待了近400家境内外媒体来校采访。
以精品项目带动全面发展,用项目带头人实现项目突破,培养造就年轻的后起之秀。
北京武术队、体操班、乒乓球班是体校的三个精品班队。体校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培养和造就了这些精品班队,这些精品班队也为体校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这些精品班队的带动下,起伏多年的北京羽毛球队、北京拳击队、散打队已经逐步走出低谷,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成绩稳定在全国前三甲的行列。
作为体校武术项目的带头人,吴彬教练率领北京武术队享誉全球。自1972年北京武术队成立起至今,不仅在全国比赛中夺得过二十余次团体冠军,摘取230余枚金牌,培养了10位世界冠军。乒乓球国家级教练甄九祥、跆拳道教练员姚强、拳击队教练员汤尔民、散打队教练员单孝强等一批教练员已逐步成为本项目的带头人。教练员中先后有十多名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荣誉奖章,其中甄九祥教练是乒乓球全国“十佳”教练,陈健教练被国家体操协会评为“突出贡献奖”,多位教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称号。在北京市“人才绿色通道”政策的指引下,体校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引进了大批包括教练员、科研人员、外事人员等在内的各类人才。
改革管理制度,探索领导体制的创新,逐步引入绩效管理,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近几年,体校大胆改革了管理制度,制定了许多合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依靠制度和规定实施科学化管理的特点明显。体校不再单纯地依靠政府“皇粮”投入,而是由国家、体校和社会等多方面来共同承担办校经费。体校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选定了以奖学金制度的改革作为突破口,制订了新的奖学金办法,奖学金按照德、智、体三方面3:3:4的比例来评定,并设置3个不同的奖金等级,获奖名额占参评学生总数的50%。
教职员工用工制度也进行了改革。从2001年起,采用聘用制,教职员工推行“只出不进”的政策,到目前为止,正式编制的员工只占所有编制的一半,其余全部是聘任制合同工。取消了后勤部门的行政编制,推行部长责任制。各副校长都是各自分管工作的“终极执行官”,份内的责任自行负责,极大地提高了校领导班子的工作效率,发挥了每一名领导班子成员的积极性。
教练员的考核则推行“工分制”,考核内容广泛,竞赛成绩、队员的纪律情况、学生文化课学习和发表的论文都是衡量其绩效的指标,年底以50分为及格线,不及格者要被处罚,及格者每多一分,就有一份奖金,奖金数额根据当年学校经营情况而定,通常在100-200元左右。
各类人才层出不穷,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战略成为体校未来重要的发展战略。
体校的人才培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体教结合,不仅重视专项技能的培训,而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很多曾经在体校参加游泳、乒乓球、排球、体操训练的学生,后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将军金克、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法律顾问朱宁等曾是什刹海体校乒乓球班的学员;德意志银行行长邓宁是体校建校初期游泳班的学员。几十年来,体校向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管理中心、北京市体育局在内的上级单位,输送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他们目前正活跃在各自的项目管理的岗位上,并在奥运会的备战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近年来,体校贯彻执行“三个三分之一”的方针,即竞技人才成才率占三分之一,升学率约占三分之一,社会就业率约占三分之一。在此政策指导下,体校不仅注重奥运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同时继承了多元化才人培养的传统,培养人才的面逐渐加大。即不仅要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同时要培养为社会所用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体校的品牌和吸引力,增强体校的可持续发展力。
继续加速开放,逐步启动新兴体育创意产业,为体校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力量。
体育产业是体校近几年一直尝试开展的项目。经过尝试取得初步成效,最近几年体育产业创收达到近千万元。
体校体育产业发展思路是依靠以武术为品牌的精品之路,通过扩大对外交流、吸引更多的留学生的培训之路,同时,继续体校自办的宾馆饭店、物业公司、农场等挖掘潜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李连杰从体校走向世界后,北京武术队先后有数十名队员、教练员涉足国内外影视圈。现在,体校根据北京市政府关于开展体育创意产业的政策要求,正在尝试以北京武术队为体育创意产业的带头标兵,探索有特色的多元化体育产业之路。
过去50年是夯实根基的50年,也是继往开来的50年。体育的本质在于不断追求超越,体校未来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不断地改革创新,今天的光芒仅是体校未来的起点,创新、超越,完善自我将是未来辉煌的主旋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