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湛江潜校故事(1)——湛江潜校与开国上将
发布时间:2020-04-23 来源:湛江潜水运动学校 字体:

李达上将是共和国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参谋长,战功赫赫,人称军中“活地图”。或许,很少有人会把湛江潜校与这位开国将领相联系,然而他却对湛江潜校的建立、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曾亲自主持参与潜校的选址工作

潜校的前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成立的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当时,为了更好的发展潜水运动事业,时任中国国防体育协会副主席的李达上将曾指示训练队“要保证训练,要在南方建立自己的训练基地”。1960年3月2日至5日,李达上将在广东省体委副主任陈远高陪同下,与训练队队长刘基一(原湛江潜校校长)乘专机到海南岛的海口、榆林及湛江进行潜水训练场地的选址考察,最后确定训练基地建在海滨城市——湛江市。

积极与湛江市委领导协商,划出潜校霞山海滨基建用地

湛江市霞山区海滨大道南42号,这是今天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所处的位置,今天的潜校人为什么会在这块土地上工作和生活?据了解,当初,在没有建好基地前,从广州迁移到湛江的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暂住在南海航队湛江基地后勤部,由湛江海军基地暂代管理。正是李达上将积极与湛江市委领导协商,划出了霞山海滨的一大块土地作为训练队的基建用地。1961年3月,为建设好训练基地,改变训练条件,国家体委批准了基建计划,在湛江霞山海滨开始施工。1962年6月完成了训练基地第一个基建计划,建成了办公楼、餐厅、队员宿舍、仓库等主要设施,于是训练队撤离海军基地搬入新落成的基地。1962年9月,国家体委正式下达文件,在湛江市国家潜水训练队驻地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潜水俱乐部”(因文革等原因,中潜俱乐部于1970年被迫解散。1975年国发19号文件下发后,我国军事体育恢复,随之原中国人民潜水俱乐部更名为国家体委湛江潜水运动学校。2001年4月28日又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

中国人民潜水俱乐部大门

讲话极大地鼓舞了第一代潜校人

迁移湛江基地的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自然成了第一代潜校人,而李达上将在1960年2月24日上午看望他们时的那次讲话则极大鼓舞了他们的士气,激发了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使他们看到了潜水运动事业的发展前景,树立了信心和决心,安心下来搞好训练工作。已退休的原湛江潜校党委书记梁志诚,当年正是潜水训练队的一员,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训练队来湛江之前,李达上将在广州航海俱乐部看望他们时,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发表了那次讲话,时间不到半个小时。讲话的内容在潜校《建校五十年发展史1961-2011》这本书中有所记载,“他讲到了人民武装及民兵的战略地位,国防体育是贯彻毛主席‘全民皆兵’的战略思想的一部分,是培训特种兵的后备队。为此,全国范围内要大张旗鼓地开展民兵与国防体育活动。潜水运动不仅从军事上有它的实用意义,同时在开发海洋资源等方面也大有作为。他要求我们从事潜水运动的同志,要看到自己的事业前途是光明的,要下定决心把潜水运动事业搞好。他还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还要建潜水运动训练基地,将来潜水运动要向各省、市、区发展。潜水训练队的这些人就是开山祖宗,你们就是潜水运动的种子队,将来要在全国开花、结果。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人少、器材少,没有场地,这都是暂时的困难,大家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希望大家都要有乘风破浪,排除一切困难,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奋勇前进的意志和魄力。首先要把基础搞好,掌握技术,解决理论问题。一方面要有干劲,另一方面要踏踏实实,不出问题,现在是我们试验和开创阶段,这是今后事业发展好与坏的基础。因此,训练队的任务是繁重的,希望大家安下心来,搞好训练。”

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迁移湛江后的一次合影

湛江潜校从1961年建校至今,风雨兼程近六十载。在历代潜校人的共同努力下,从无到有,日新月异。今天,我们讲述湛江潜校与李达上将的往事,既是对这位共和国开国将领的缅怀,也是回忆潜校来时的路。潜校人也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谱写中国梦体育篇章贡献潜校力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