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潜水训练基地①尚未建成,刚刚从广州迁移到湛江的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②曾暂住在南海舰队湛江基地后勤部,由部队暂代管理。在部队代管期间,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关系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发扬的精神,对全队度过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以及后来的健康成长,均起到了任何物质都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 “我们潜水训练队是不穿军装的军队” 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于1960年3月23日上午9时,乘“芍药号”海轮离开广州赴湛江。训练队24日下午抵达湛江港,由海军派交通船接到麻斜海军后勤部营房区,安排在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平房住下。后来,训练队转到面积稍大一点的草房住,睡上下木架床,全队24人的住宿、学习、开会都在这草房中。伙房和仓库安排在另一间小茅棚,每天派2人轮流到伙房帮厨,买菜要到坡头墟或乘坐轮渡船过霞山菜市场采购。由于属部队代管,故党团员的组织生活、政治学习、谈心活动、各类评比、竞赛、日常生活管理,都按部队的规章制度执行。起床、出操、午睡、读报等均与部队一致,就连早、中、晚餐也是列队前往食堂,并一路步伐整齐唱着歌进行,队员们常常风趣地自我炫耀“我们潜水训练队是不穿军装的军队”。 发扬“南泥湾”精神,自发地开展生产劳动竞赛 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初到湛江,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资供应不足。为解决全队人员温饱问题,领导带头,党团员带头,发扬“南泥湾”精神。全队利用业余时间开荒、种地、养猪、养鸡、搞副业生产,自发地开展生产劳动竞赛。竞赛以自由组合的形式,分成几个生产小组,在营房住地周围见缝插针地开荒种菜、种花生、种地瓜、养猪、养鸡、养鸭等,大搞副业生产。当时,营房住地只有一口水井,食用与副业生产用水均来自这口水井。该水井日间经常出现水源枯竭,许多同志经常晚上睡觉前或早上提前起床去挑水浇菜,利用节假日积肥除草。大家“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但解决了供给困难,还保障了训练队正常训练。 训练条件差、难度大,仍多渠道向潜水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求索 初到湛江的潜水训练队按上级指示精神制定了《训练队训练计划大纲》,一年内要达到训练大纲的各项要求,难度相当大。一是无资料,没有现成的教材,只有翻译成中文的《人在水下》和《潜水运动》两本书作为理论学习的资料参考。二是缺少专用训练器材,向苏联订购的空气呼吸器尚未到货,仅有德国专家留下来的空气潜水呼吸器2套、氧气(水中女神)2套、48型氧气呼吸器5套和不足10套简易潜水装具。三是无训练场地和设备,当时训练队只有因陋就简,利用部队在海边用水泥围起来的,四周长满了海蛎子的简易游泳池进行简易装具游泳训练,深度潜水实习就利用从广州航海俱乐部带来的一艘十桨舢板划到海湾内进行。有的项目无法在海上训练,潜水训练队于当年七、八月到湖光岩借住部队营房,进行潜水定向等项目的训练。当年九、十月份又集中学习重潜。尽管训练条件差,难度大,潜水训练队以创业者的姿态,树雄心、立壮志,边学习边总结,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向潜水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求索,向训练大纲制定的目标努力。经过一年的摸爬滚打,到年底,绝大部分队员基本达到了训练大纲的各项要求。经过这一年的系统训练,队员们不仅在业务上有了进步,事业心也大大加强,为后来在潜水培训、支持农业、抗旱救灾、抗洪抢险等方面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下,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潜校的发展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忆往昔,三年困苦犹可胜,今日之阻亦何惧?吾辈必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潜校人之精神,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共克时艰! 注:①20世纪50年代末,时任中国国防体育协会副主席的李达上将曾指示训练队“要保证训练,要在南方建立自己的训练基地”。1960年3月2日至5日,李达上将在广东省体委副主任陈远高陪同下,与训练队队长刘基一(原湛江潜校校长)乘专机到海南岛的海口、榆林及湛江进行潜水训练场地的选址考察,最后确定训练基地建在海滨城市——湛江市。1961年3月,为建设好训练基地,改善训练条件,国家体委批准了基建计划,在湛江霞山海滨开始施工。1962年6月完成了训练基地第一个基建计划,建成了办公楼、餐厅、队员宿舍、仓库等主要设施,于是训练队撤离海军基地搬入新落成的基地。1962年9月,国家体委正式下达文件,在国家潜水训练队驻地正式成立“中国人民潜水俱乐部”。因“文革”等原因,中潜俱乐部于1970年被迫解散。1975年国发19号文件下发后,我国军事体育恢复,随之原中国人民潜水俱乐部更名为国家体委湛江潜水运动学校。2001年4月28日又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 ②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为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的前身,1959年10月,国家体委明确将赴苏联学习的人员及在广州潜水培训班学习的人员全部留下组成国家体委潜水训练队。 本文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湛江潜水运动学校建校五十年发展(1961-2011)》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