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9日―22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论研讨会在沈阳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沈阳师范大学承办,辽宁省体育局和沈阳市体育局协办。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局长助理崔大林等领导出席会议。国家体育总局有关司局、直属单位、总局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关高等院校等60多个单位120多名专家和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还特别要邀请了北京奥组委、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科技部、中共中央党校的代表出席。总局局长助理崔大林同志致开幕词,肖天副局长作总结讲话,政法司张剑司长主持会议。 与会代表紧密围绕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合各自的工作和研究专长,结合我国筹办2008年奥运会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领域,就60多个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反映,这次会议是一个高层次、高水平、高质量的研讨会,达到了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献计献策的目的。 大会主要发言摘编如下,供参阅。 肖天(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 希腊既非经济强国也非体育大国。希腊奥运会的成功,表现在既重视硬实力(包括场馆建设、运动成绩等),更重视软实力,而后者是关键。雅典奥运会主办者以“奥林匹克回家”的口号,唤起人们对古希腊是西方文明发祥地地位的认同。中国申办奥运成功之后怎么办?珍惜生命,追求自由、幸福、和平、公平、公正、人道、独立等,奥林匹克精神是在这些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理想中形成的。在宣传教育方面,我们既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要防止狭隘民族主义。 要加强对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研究。对于北京奥运会的理论研究,应该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应该是开放的、国际的。在学术问题上应形成学术个性和学术风格。希望专家学者进一步解放思想,用世界眼光,从世界看中国的角度,对体育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论成果和理论支持。 田麦久(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教授):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的参赛目标可定为:坚定地立身于第一集团。实现2008奥运会参赛目标的训练学策略:1、坚持与发展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举国体制并不只属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也可以发展适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的举国体制。2、大力推进科学训练。 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建立和发展竞技参赛理论,同时必须努力提高一线队伍的科技水平,继续改善科技服务的工作条件。3、击剑、自行车、皮划赛艇、拳击、蹦床等潜优势项目发展对策:(1)为使潜优势项目获得超常规发展,真正成为我国2008年奥运会新的金牌增长点,需要努力优化项目发展的内外环境,实施“环境优化策略”。(2)对有望在2008年奥运会上夺取金牌的潜优势项目,在人、财、物力各方面给予充分的保证与大力支持,使这些潜优势项目能够在人力资源的有机整合、物流的开发与利用、财力的投入和保证、科研先行理念与科技强势介入等方面进行有效运作,采取“偏食策略”。(3)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越性,继续突出发展女子项目,一如既往地坚持“男帮女”的好传统,力求使其尽快成为我国新的优势项目,实施“凤飞策略”。(4)对一些展现出特殊的运动天赋,有可能在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优胜的青年选手,实施特定的“催化策略”。(5)在着力培养优秀选手,打造“精品工程”的同时,还应该拓展人才“入口”,疏通多种渠道,争取更多有潜质的运动员加盟,最后还需集中优势兵力实施“人才支前策略”。 吴寿章(中国奥委会副主席): 奥运项目世界化将成为世界体坛的一大趋势,要密切注意奥运会项目世界化的趋势,国际奥委会奥运项目的更替计划正在实施,将对我国的传统强项或新生的强项增加更多的麻烦,例如乒乓球、跳水等针对我国的意图非常明显,因此重视研究规则是非常必要的。美俄两强目标定位转向我国,各国备战力度加大,国内外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广大群众期望值空前升高,对我国的竞技备战形成了无形而强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冷静地面对这种严峻形势,牢牢掌握竞技格局的变化和主动权。我国的战略目标应当着眼于北京奥运会综合效应的全局,具有整体性、协调性、系统性的特征。应当用5个变量衡量我国参加奥运会的战略目标,即:位次(金牌)、总量(奖牌和入选名次)、影响力(球类集体项目和基础大项)、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准。 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正确处理战略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我国的具体奋斗目标选择前三名是恰当的。2、及时掌握各国运动项目的强弱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作战方针和应对策略。3、进一步强化战略重点,适时调整战略重点。4、必须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之真正成为备战工作的生命线。5、进一步明确以科技为依托提高运动成绩的思路,加大科技介入的力度。 史康成(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司长): 面临2008年奥运会的艰巨任务,奥运会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1、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2、要坚持保证重点、兼顾全面。3、要坚持科研与训练实践必须紧密结合。4、要坚持充分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5、要坚持“以备战促发展,以发展促备战”。具体措施是:1、进一步完善备战奥运会科技工作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2、紧密围绕国家队的需求,组织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科技服务工作。3、加强科技资源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和共享力度。4、完善有关政策,进一步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科技力量的积极性。 张海峰(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 2008年奥运会在新闻传播和宣传方面影响大、范围广、关注度高,东道国代表团将成为报道的焦点之一。奥运会对于任何我国来说,其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竞赛,而更多是以体育竞赛为载体的多重功能的集中体现。我们应该积极应对媒体需求,充分利用媒体力量,为我国代表团备战、参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同时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新闻宣传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做好舆论保障。要主动向媒体提供新闻;要引导舆论,从更广的范畴、更高的层次看待备战和参赛工作,减轻我国体育代表团的压力;要畅通信息发布的主渠道,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使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媒体,加大管理力度,加强与新闻单位的沟通,强化新闻从业人员的自律管理,最大限度防止虚假新闻的产生,减少其对我备战的负面舆论影响。第二,要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第三,要树立我国体育代表团的良好形象。 蒋志学(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副司长): 运动队保障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在运动队保障工作中正激励手段不足。运动员、教练员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回报,明显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等劳动的体育俱乐部。相对重视运动员在役时的激励,而对其退役后的保障机制重视不够;相对重视短期内的激励,而对他们长期激励的措施不够。对运动队的思想教育、文化教养、职业技能教育等重视不够,对运动员人才的潜在素质与能力开发不够,导致运动员常为“后顾之忧”所困扰。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完善运动队保障体系。要紧紧抓住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北京奥运会的机遇,着眼于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在高水平运动队中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协调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的激励手段,从物质、精神、情感等方面激励运动员了解并满足运动员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确保激励机制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使运动员人才在役时做到人尽其能,在优秀的团队氛围中取得高水平运动成绩,退役后成为对体育事业有所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潘志琛(国家体育总局竞技体育司副司长): 我国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任务目标,应把握以下4个原则:1、充分认识我们的历史责任。2、必须制定符合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3、必须注重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4、必须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根据以上原则,我国参加2008年奥运会的目标是:夺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贾勇(中国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管理中心主任): 2008年残奥会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特殊性体现在:无障碍设施、比赛场地、比赛资格的认定与分级标准、有关人员及志愿者培训等方面。艰巨性体现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残疾人专用器材装备、运动员队伍的安全保险与社会保障。办好2008年残奥会的对策是:加大残疾人体育宣传力度;推进无障碍环境的普及完善;确保残奥会赛场、器材等设施符合国际规则要求;调整项目结构,完善项目布局,努力提高我国残疾人运动的整体水平;抓好国家残疾人运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培养残奥会的国际体育组织人才;建立健全科研和后勤保障体系;借助残奥会商机,确保办好2008年残疾人奥运会的同时,推动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杨嘉丽(北京奥组委工程部副部长): 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共需使用37个比赛场馆,5个相关设施,62个训练馆。北京奥运会场馆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总体布局方式,目前,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进展顺利,9个比赛场馆和3个相关设施已开工建设。场馆建设投资分为政府投资、业主自筹、社会融(捐)资和奥组委出资4种方式,在场馆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场馆的赛后使用,以及通过场馆的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宋凯(辽宁省体育局副局长): 全运战略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最高利益的基础,奥运战略是实现我国竞技体育最高利益的保证。全运战略是奥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全运战略的实施与实现是奥运战略的实施与实现的基础和前提。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奥运战略可以通过全运会实现对全运战略的调控,进而顺理成章达到全运战略为奥运战略服务的目的。国家对待全运战略最佳的选择就是在充分民主条件下制定规则,因势利导,保证各省市在全运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公正、公平。此外,全运战略与奥运战略利益主体不同,因此,要在坚持举国体制的前提下,不断地采取措施完善奥运战略,加强全运会的规范化管理等,真正达到“全运促奥运,奥运促全运”的效果。 杨桦(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教授) 举办2008年奥运会使中国获得了一次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提升国际地位和声望难得的历史机遇。历史经验表明,奥运会可以提升举办国对大型国际活动的组织能力,改善举办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形象,营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树立举办国的安全形象。2008年奥运会为我国提供了宣传、展示、交流的舞台,扩大了世界认识、了解我国的机会;促进和加速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的发展,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奥运会在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声望中要处理好6个问题:1、要和平崛起,趋利避害。2、实施“国家奥运战略”,而不是“北京奥运战略”。3、避免奥运会过度商业化。4、预防奥运丑闻。5、妥善应对安全与危机。6、冷静认识奥运衍生的负面效应。 赵大宇(沈阳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北京奥运会的哲学意蕴包括北京奥运会概念的哲学意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哲学意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的哲学意蕴,以及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与三大理念之间内在关系的哲学意蕴。首先,北京奥运会与三大理念之间是从属关系。北京奥运会是主体,三大理念是对北京奥运会目标的基本设定。其次,三大理念与主题口号之间同样是从属关系。三大理念是对北京奥运会方向的一种约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则是对承办理念的直接的、简洁的、富有想象力的反映。在哲学视野中,北京奥运会概念、主题口号及三大理念是和谐的整体,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价值以及多民族、多文化等多样性与人类终极价值的同一性贯穿其中,这也将是北京奥运会的主旋律。 张贵敏(沈阳体育学院长、教授): 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网”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三个失衡现象”,即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的失衡,国家奥运战略与地方全运战略的失衡,产权边界模糊、激励机制不足造成的投资与收益主体间的失衡。应建立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的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具体策略是:1、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有计划地分步推进体制转型。3、建立“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4、实行竞技后备人才的市场交流制度。5、加强教练员伍建设,提高教练员群体素质。 宋继新(吉林体育学院院长、教授): 影响北京奥运会稳定问题的因素有:国内外的心态、社会环境和竞赛环境。其中,心态的问题是关键。为做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稳定工作,首先应加强北京奥运的“软实力”建设,做好全民的奥林匹克教育普及工作。其次要制定有关促进北京奥运会稳定的预案。具体对策是:1、研究奥运精神文化,为调整心态奠定基础。2、增加北京奥运赛制的文化含量。3、研究控制北京奥运“失稳”的预案,包括调整心态的预案、预防极端民族主义的预案、预防敌对势力的预案、预防运动竞赛环境以及国际间利益冲突的预案。 卢元镇(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2008年奥运会后会出现一个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体育改革新局面,并以此促进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1、体育体制要进一步创新,包括3个方面:⑴利益关系的调整――体育利益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调整。⑵产权制度的改革――公共体育场馆应该实行“两权分离”的改革思路,切实实现经营权与管理权的有效分离,探索有效的“政府投资―企业运营―企业决策”的经营管理模式。⑶政府职能的转变――2008年后,政府要通过改革,逐步强化体育的公共服务职能,保证体育市场竞争的公平有序,促进体育资源自由合理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保障社会成员分享的体育公共资源基本均等。2、我国的竞技体育一方面要继续繁荣发展,一方面也要向多元化和社会化发展。3、社会体育要扩大普通劳动者的体育参与程度,尊重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迎接大众体育热潮的到来。4、学校体育要通过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学生体质,进一步分担培养运动后备人才的任务。5、体育产业要站在国民经济大局中寻求发展,体育产业的民营化将成为发展趋势,体育彩票的运行机制要进行转变。 吕树庭(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2008年奥运会观众组织的如何、观众素养的高低以及赛场的文明程度,将直接关系到主办国的形象,甚至直接关系到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败。影响现场观众的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大众传媒所起的强化单向心理定势的作用;运动队或运动员的知名度;体育竞赛的对抗程度;赛场环境;裁判员的场上行为;运动员的场上行为;赛场组织与服务以及个体因素等。因此,必须在充分考虑以上影响因素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对策。北京奥运会观众组织可采取3个组织策略:1、从市场需要出发,以群众自觉自愿为主,媒体加强宣传和引导。2、为保证赛场气氛,积极开展专业型体育观众的培养和组织。3、从“人文奥运”理念出发,增强观众参与奥运会的能力。还必须掌握合理的观众组织技术。 董新光(苏州大学教授): 对于2008年奥运会不同的承办目的将对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既要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又要借承办北京奥运会的机遇,在我国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使我国不仅成为奥运会金牌大国,而且成为奥林匹克运动大国。从另一个角度讲,奥运会的周期性决定了奥运会的运动成绩、金牌是一时的。而北京奥运会带给人们的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以及由此改变的人的体育行为,将长留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建议实施一个旨在推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与你同行计划”。(或称“与奥运会同行计划”),并将其纳入筹备北京奥运会的具体行动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2006―2010年)实施计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