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普法信息 > 正文
努力改善体育社会科学的研究条件
发布时间:2004-07-30 来源:系统管理员 字体:
广州体育学院教授 吕树庭


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效益是很难用一种量化指标来衡量的,因为它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就是社会效益也往往是长期的、隐性的。有学者说,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到孙冶方的“价值论”谁能算出多少具体的经济效益来? 对体育社会科学地位与作用也有再认识的问题。
重视社会科学发展,要考虑解决经费问题。经费不足是个全国性的问题。据有关部门向279名中科院院士做调查,有61%的院士把科研经费不足列为影响基础研究、高科技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的首位原因。在今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小组讨论会上,郑杭生教授说:尽管今年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强度达到了1.2亿元,但仍相当于修1公里高速公路和0.8公里地铁的经费。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分布在全国的16个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经费不足,这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的。
目前,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单兵作战”的倾向比较明显,要加强体育社会科学学术力量的分层整合。整合的第一个层次是体育社科基地内部的整合。第二个层次,将基地所在单位非基地所属,对体育社会科学研究有兴趣的人员整合到基地的研究中去。第三个层次,是指整合全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力量,组建跨学科的课题攻关组,以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