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上午,体育文化发展中心邀请在京中央和首都主流媒体代表,就2011年体育文化工作整体思路和中心工作计划与代表们进行了座谈,听取媒体对体育文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中心与新闻媒体长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座谈会由文化中心副主任曹康主持。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孙大光首先谈了自己对体育文化工作的认识,他说,体育是大文化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国家还是体育总局都把文化工作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归纳起来可以用“两个大”和“两个四位一体”概括,即: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四位一体的全局目标以及刘鹏局长提出的“大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位一体的体育发展目标。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体育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乒乓外交”到70年代末的“奥运模式”,尤其是中国申办和举办奥运会对国家的贡献达到了一个高峰。但相比之下,我们对后奥运时代体育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对北京奥运会的文化内涵挖掘的不够。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文化的一次大展示、大弘扬、大宣传、大传播,是中西文化的一次大融合,也是中国崛起,让世人刮目相看的重要标志。所以,做好体育文化的深层次挖掘、提升工作,首先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加强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其次,要重视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尤其是体育博物馆的建设;第三,要高度重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第四,要大力推动“三民体育”,即民族、民间、民俗体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体育的软实力。 孙大光主任还介绍了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的工作职能,以及中心与中国体育博物馆、中国奥林匹克博物馆三块牌子一个机构的关系。按照中编办批准的职能,体育文化发展中心担负着“指导、协调全国各省(区、市)体育文化工作,弘扬体育主旋律,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服务”的重要任务。他还着重介绍了下一步体育文化工作总体思路和今年即将召开的首次全国体育文化工作会议、正在筹备当中的“首届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以及已经成为品牌的“中国国际体育文化与经济论坛”、“世界奥林匹克收藏博览会”等重点工作,同时要抓住明年伦敦奥运年的契机,宣传推广中国体育文化。 与会媒体代表们表示,听了孙主任的介绍很振奋,体育文化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体育新闻宣传离不开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工作也需要媒体支持。人民日报发稿中心主任李中文说,体育新闻要发掘体育深层次的内涵,平时看上去是宣传赛事,实则是体育文化的宣传。赛事活动的组织、参赛、获奖,实际上是体育文化内涵的展示。体育文化的弘扬需要更多地载体和抓手。新华社记者周杰表示新华社体育宣传报道正面临转型期,过去对体育文化建设方面的宣传缺少研究和重视,今年的工作也会在机制上进一步创新,新华社拟安排专职记者跑体育文化口。经济日报记者何东宪提出,如何从过去追求事件式的报道向体育文化深层次的报道转换,如果挖掘的好,报道会更深入、细致。北京晚报体育部副主任袁虹衡则认为,体育文化要率先抢占舆论阵地,搭建舞台和展示平台,要借鉴国外的模式,多途径、多领域开展体育文化工作。北京电台李轩建议体育文化工作要多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合作,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重大节庆节点举办活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延辉认为,2008年奥运会后是大新闻的概念,体育文化如何在众多媒介中抢占先机,争得一席之地,挖掘体育本身的文化内涵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不妨借助文化部的模式,更多的开拓校园和青年人的市场份额。体育报总编室主任张乐年提出要加强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加强体育文化的基础性建设。中国青年报记者慈鑫则希望继续像组织全民健身小分队那样,组织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各省区市体育文化开展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采写出鲜活的、读者爱看的东西。华奥星空记者刘向前提出建议,体育文化要创自己的品牌,成立自己的媒体推广队伍。 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覃燕庆也就推进体育文化工作谈了自己的看法;曹康副主任表示,体育文化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事业,文化与新闻媒体的结合不仅着眼于今年的工作,更应携手共济,共同创造体育文化的繁荣与辉煌。最后,孙大光主任感谢各位媒体代表拨冗出席体育文化工作战略座谈会,他表示体育文化工作要进一步加强,要加大宣传力度,定期举办活动,拉近与媒体的距离,将体育文化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