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射运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活动“讲述历史 宣讲荣誉”之《王义夫——不老的枪》
发布时间:2021-05-11 来源: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 字体: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体育总局射运中心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中,组织开展“讲述历史 宣讲荣誉”特色活动。组织中心干部职工用声音宣讲中心荣誉、历史和射击射箭奥运冠军的励志故事,让中心干部职工和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射击射箭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创佳绩的光荣历史,从光荣历史和荣誉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和人民赢得更大荣誉,向社会传播更多正能量,用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本期播出:《王义夫——不老的枪》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射击男子气手枪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射击男子10米气手枪冠军

第一支比赛枪

王义夫生长在辽宁省辽阳市的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曾是一名军人,所以他对儿子从小爱玩枪持赞许态度。

还是在王义夫上初中时,一天,父亲的老朋友刘文章来家里串门儿,听说这孩子对枪很着迷,便对他说 :“我带你去个专门练打枪的学校吧。”刘文章说的那所学校,就是辽阳市业余射击学校。

就这样,1976 年底,16 岁的王义夫迈出了自己射击生涯的第一步。

进了射击学校,王义夫才知道,打枪原来是要练许多基本功,要掌握一大套技术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运动员, 更不是简单的事。

王义夫的家住在辽阳市东头,射击学校在西头,每天下午放学后,他都得骑近一小时的自行车赶去参加训练。数九寒冬,在靶场上一站就是一个多小时, 西北风刮得脸生疼,手脚也被冻得麻木。但这些,对于酷爱枪的王义夫来说,倒还可以坚持承受。

刚进校时,启蒙教练李天波安排他练的是步枪。后来他听说,射击项目中手枪其实是难度最大的,就又缠着老师把项目改了过来。那时,一个小组几名学员,只配给一支枪。实弹射击的机会就更少了,每个月每人只能打 10 发子弹。李教练许诺说 :“你们谁能发发子弹都打到黑圈儿里(7 环以内),我就发给谁枪。” 因此,能得到一支自己的训练枪,就成了王义夫的第一个目标。

训练时轮到一个学员用枪,其他人往往都是围在旁边看,王义夫却总是跑到一边手托砖头自己体会技术动作。为了增强自己的臂力,虽然白天劳顿了一天,晚上回到家里他仍是坚持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很快得到了教练发给他的枪,还在参加射击训练仅一年后,被调入辽宁省射击集训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

横扫全国冠军

入省队后一周,王义夫第一次参加队里的实弹考核,就打出了 562 环的国内一流成绩。这不仅在全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他自己心中也萌生了尽快向全国冠军目标冲击的念头。

进入省队以来,王义夫的教练陈继元针对他反应快、感觉好的特点,要求他养成在射击过程中不逐发看弹着点、专心把握射击动作的习惯。这样练了一段时间,王义夫的射击有了自己的特点, 别人打 60 发子弹通常要用一个半小时以上,而他只用不到一小时就可完成,而且弹着点均匀,成绩稳定。陈教练此时嘱咐他 :“只要能把平时的训练水平不折不扣地发挥出来,你就有夺得冠军的可能。”

1978 年 6 月,全国射击分项赛在云南昆明举行。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大家都到礼堂去看电影了,宿舍楼里只剩下王义夫一个人,他一边握着枪练习,一边琢磨着明天的比赛。他真有些坐卧不安,夜里躺在床上强迫自己闭上双眼, 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入睡。最后他横下一条心 :明天一定不能手软,必须打出好成绩!

结果,经过认真准备的比赛进行得十分顺利,王义夫每发子弹一瞄准靶子就扣,仅用 40 分钟就以 562 环的成绩把冠军拿到了手!

从那以后,这个当时只有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好几次打破了全国纪录,随后的几年里更是几乎横扫了国内所有重大比赛的冠军。


人外有人 山外有山

拿过了全国冠军,自然又想拿世界冠军。这样的愿望在王义夫心中埋藏了足有 10 年,却迟迟不能变成现实。

1979 年进入国家集训队后,王义夫和其他队员很快就投入备战第 22 届奥运会的集训中。然而,中国没能派队参加那届奥运会。之后,他就把全部精力扑在了第 4 届亚洲射击锦标赛上。

1980 年在菲律宾举行的第 4 届亚洲射击锦标赛,是王义夫参加的第一个国际赛事。队伍还没出发,他就已经早早把自己摆在了亚洲冠军的位置上。可一到菲律宾才发觉,原来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人家各国的射击强手,哪个也不比他水平低呀!以往在国内比赛,他这个“快打典型”总是受到特殊照顾。为了满足他二三十秒钟就击发一次的习惯,人家都要为他单独安排一位示靶员。再加上他对国内的那几位老对手都知根知底,心中没有多少压力,一路顺风地打下去一般都不会遇到太大波折。在国外比赛就大不一样了,人家既不可能对他有什么特别关照,也绝不会买他这个“尖子”的账。一个个久经沙场的老枪手硬梆梆、稳踏踏地站在那儿,倒是这个一心想要战胜人家的小伙子开始心中打鼓、手忙脚乱了。心绪一紧张烦乱,技术动作就难免失调变形。尽管每打一枪之前他都在暗自嘱咐自己“得瞄得准准的,一定要把冠军夺下来”,可射击比赛偏偏就是这样,你越想拼命打好,越不见得能打得好。结果快打变成了乱打,他最终只打了个超低水平的 549 环,连手枪慢射个人名次的边儿也没沾上。

这次失利对王义夫的自信心打击极大,回国后竞技水平骤然跌入了低谷。

修补致命缺陷

1984 年,中国派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 23 届夏季奥运会。在国内选拔赛上,王义夫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出国参赛的资格。

7 月 29 日,大赛开始的第一天,男子手枪慢射揭开了帷幕。前两组王义夫分别打了 97、96 环,这样的成绩很不错, 后四组如果一直保持下去,就真有拿冠军的希望了!心理活动一多,手眼就难免出偏差。接下来的一组竟出现了 7 环和 8 环。不好,要砸锅!在必须枪枪力保 10 环的意念驱使下,他又犯上了过分苛求自己、急于求胜的毛病。

当比赛结束走下靶位,王义夫得知自己以仅比队友许海峰低两环、比瑞典的司卡诺克低一环的 564 环屈居第三名时,心中真是懊悔莫及。他刚才只要再稍微沉稳一点儿、耐心一点儿,是很可能多得几环的。

与许海峰并肩站在领奖台上,聆听着雄壮的国歌,眼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王义夫心中既充满愧疚,又涌动着无限激情,“王义夫呀,你要是连个世界冠军都拿不下来,真要白活一世了!” 没想到,在 1988 年汉城奥运会上,王义夫又没打好,只得了个气手枪第八名。

这么多年了,为什么功夫下得再多也总是在关键时刻卡壳?他感到,对自己身上的致命缺陷真该动一番大手术了。就在他运动生涯的关键时期,他的教练张恒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 1981 年张恒刚刚担任王义夫主管教练时,就第一个对他的快打风格提出了异议。但是,由于他才带了王义夫不长时间,就被派到体院去深造了,改变王义夫技术风格的事被搁了下来。

1986 年张恒教练从体院回来后,重新把改变王义夫的技术风格,从根本上医治他技术缺陷的事提上了日程。自那以后的三四年时间里,经过长期悉心观察、分析,再用系统科学理论加以归纳、总结,张教练终于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王义夫特点的训练思想、方法,即注重提高运动员的全面素质,而不仅仅是磨炼技术。

那时候,一遇国际比赛,王义夫心里就爱犯嘀咕,常常因一些自造的“故障”干扰了情绪。为了治他这个毛病,张教练没少费劲儿。

1988 年第 42 届世界射击锦标赛前不久,王义夫换了一支新枪,虽然用着一直挺顺手,可就因出国前的一次比赛没打好,他就对这支枪犯上了嘀咕。张教练一口回绝了他再次换枪的要求,虽然吃了闭门羹,但他心里还是不踏实。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训练时,他终于又按捺不住,非要把已经封存好准备带走的子弹取出来,换成另一个批号的。这下张教练可真火了,当场就把他狠狠训了一顿 !

为了锤炼好王义夫的比赛功夫,张教练先后制订了几十条操作规程,并常年与他在一起反复体会推敲。比如规定, 手枪慢射中出了两个 9 环,就得手离枪套,重新握把,并要空枪预习两次以上之后再装实弹 ;气手枪射击只要有一个9 环,就必须暂停,待清醒头脑,找清原因后,才能继续射击。有了这些规定,王义夫想快也快不起来了。他逐步养成了扎扎实实、一丝不苟的沉着风格。

1991 年,师徒二人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了灿烂花朵。在当年的世界杯射击总决赛上,王义夫以 588 环的优异成绩,第一次获得了世界冠军!

圆梦巴塞罗那

转眼间,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已近在眼前。

7 月 28 日,是王义夫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第 25 届奥运会气手枪决赛场地上,黑压压挤满了观众,他一站到靶位上就感到身后涌动着滚滚热浪。上午,从预赛一开始,王义夫的头脑就总是感到晕乎乎的。因为就在赛前几个月时,他大病了一场,一个月前才刚出院,身体变得非常虚弱,当时连脸都还浮肿着。

身体状况不佳,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么艰巨重大。出发前,队里已向上级领导立下了“誓夺奥运金牌”的军令状,而许海峰昨天在手枪慢射中意外失手,竭力拼争才拿到了银牌。

成功与否就看今天的了,王义夫心中很清楚。

预赛过后,他以 585 环名列第二, 落在了罗马尼亚名将巴比后面。张教练针对决赛形势,给他制订了保持放松、平稳、自然,每枪能达到 9.5 环、9.6 环即可,不必苛求 10 环的战术方针。

虽然平时曾经过千万次磨炼,但此时要保持心态平稳却仍是那么不容易。由于身体虚弱、气氛紧张,王义夫感到大脑有些缺氧,心跳得也很厉害。然而, 坚定不移的信念使他抵挡住了眼前的困难,随着一发发子弹的射出枪膛,王义夫在逐渐缩小着同巴比的差距。

巴比的心理准备,显然不如王义夫充分。从决赛一开始,他就显得有些慌乱。打到第九发子弹时,王义夫与他的环数已经持平。

就剩下最后一枪了,裁判员在一下一下地报着比赛的最后几十秒钟时间。

“啪”,巴比的枪先响了,随后看台上便是一片骚动。王义夫扭头看看电子计分牌,上面显示出 8.9 环的数字。啊,只要能打到 9 环以上,就可以胜利了!

还剩 40 秒钟时,王义夫举起了枪, 将枪口稳稳瞄向靶心。好,瞄准了。就在击发的最佳时机,他把食指轻轻勾了一下……

忽然,身后传来了群情振奋的呼喊声。代表团的领导、同志们簇拥上来,把王义夫紧紧围在了中间。

他抬头望望电子计分牌,上面显示出9.7 环的字样。他终于在最后一枪以0.8 环的优势,为祖国赢得了一枚宝贵的奥运会金牌!

12 年之后,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王义夫以 690.0 环的总成绩再次获得男子 10 米气手枪项目的金牌,这一年,他已经 44 岁了。6 届奥运会,20 年时光, 王义夫留在射击场上的,是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年华。

青年宣讲人 | 史涛(保卫部)

指导老师 | 郑珊珊

音频剪辑 | 王展奇 彭丽霖 段怡君(实习生)

编辑 | 裴娓娓

校审 | 刘思会

审核 | 王树宁

文稿来源 | 《奥运冠军成长之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