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射运中心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活动“讲述历史 宣讲荣誉”之《杜丽——超越自我的反击》
发布时间:2021-06-01 来源:射击射箭运动管理中心 字体: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体育总局射运中心组织开展“讲述历史宣讲荣誉”主题活动。通过组织青年干部参与宣讲中心荣誉,让中心干部职工和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射击射箭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创佳绩的光荣历史,不断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更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从射击射箭奥运冠军成长之路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赢得更大荣誉,用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本期播出:《杜丽——超越自我的反击》

2004 年雅典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射击女子50 米步枪三种姿势冠军

鸟枪起步河滩当作射击场

杜丽的第一支枪,是人们常说的气枪,也有人叫它“鸟枪”。

那年她 12 岁,体重六七十斤,一开始连最轻的“鸟枪”都拿不动。有一杆枪因为使用的年头太久,每打一发,枪管和枪托的结合部就会“嗒”地响一声,严重时还会弹到眉骨。沂源县体校射击队的条件有限,这种枪也不是谁都能用得到,为了挑一把稍好一些的“鸟枪”,杜丽放学要赶紧去县体校。

杜丽是在初中的一节体育课上被县体校教练选中练射击的,“身体瘦弱,但稳定性和灵活性突出”,是启蒙教练对她的评价。

每天下午放学后,杜丽都要骑上自行车跑 3 里多地到体校练 1 小时,星期天再练 6 小时,风雨无阻。偷偷练了一段时间,这事还是被母亲知道了,母亲担心耽误学习并不支持,是姥爷及时出面帮她解了围。杜丽的姥爷是一位经历过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的老兵,对枪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坚定地支持外孙女:“让孩子练吧,兴许还能练成世界冠军呢!”

开始练习射击的那段岁月是艰苦的,但对杜丽而言,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举空枪练习射姿和瞄准极其枯燥,而且无论寒暑,都要穿着厚厚的射击服。与其说是射击服,不如说是皮衣,这是教练带队出去比赛时,按着人家的样子,找人用猪皮做的,夏天能捂一身痱子,冬天又冻得手脚生疮。

练射击的第一个冬天,杜丽就生冻疮了,手又疼又痒托不住枪。晚上回家,母亲总是往炉子上放一个大铁盆,烧一盆热气腾腾的艾蒿水,给她泡手泡脚。

射击项目对场地的要求很高。当时,县里的射击房拆了,于是楼道、车库、河滩都成了临时靶场。10 米气步枪训练,常在一个简陋的楼道里进行。这里夏热冬凉,一遇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雨停了,里面雨照旧。

一个月总有那么一两回,孩子们会集体去开阔的河滩上练 50 米步枪,那是他们的“节日”。县体校里有一辆破旧的吉普车,队员们带的饭、大水桶、枪支装备再加上教练和十几个小队员……就全塞在这辆英雄的“小卡车”里。

高堂峪附近有一处河滩,背靠悬崖, 光秃秃的崖壁赫然陡立,形成最安全的屏障。一段时间不去,河滩周围杂草丛生。大家上午拔草,下午训练,教练会在河滩上用铁架和布搭好一个有倾斜角的大凉棚,但凉棚依然挡不住毒辣的阳光。据说地表温度会达到四五十摄氏度,全副武装的队员们常常被烤得汗流浃背。

在县体校断断续续训练了两年之后,1996年,杜丽进入淄博市体校射击队。1997年,她在山东省“希望杯”射击比赛中夺得第一名,从那以后,杜丽开始频繁地代表淄博市参加省里的比赛。

1998 年,杜丽进入山东省射击队。在进入省队的第三个年头,杜丽代表山东省参加了第 9 届全运会,这是她第一次参加大型比赛,成绩是第八名。

2001 年底,备战雅典奥运会的大名单出炉,其中本没有杜丽的名字。谁知阴差阳错,名单中的一名队员病了,2002 年 2 月,杜丽作为替补入选国家队。

青涩笑容  点亮雅典的夜空

突然和王义夫、陶璐娜这些大名鼎鼎的队员在一起训练生活,杜丽没有心理准备,很是自卑。

2002 年的冬天,北京特别冷,冻得人脸上、手上都是紫的,有时还会有血口。训练完一闲下来,杜丽就掉眼泪,总想着回省队。在她的心里,始终找不到和国家队的契合点,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那年 9 月的釜山亚运会。

备战釜山亚运会的日子,杜丽努力把每场训练课都按奥运会那样严格地对待,再加上王跃舫教练的悉心指导,一段时间以后,她的成绩一下进到队伍前三,自卑感也在一点点消退,加之又没有过大的压力,釜山亚运上,杜丽一举获得了女子气步枪团体赛、女子步枪三姿个人赛和团体赛 3 枚金牌。

之后,杜丽“发挥型选手”的特点愈发凸显,一到大赛,她总是让人眼前一亮。2002 年的芬兰射击世界锦标赛, 她夺得女子气步枪团体赛冠军和个人赛的亚军,获得了 2004 年雅典奥运会的入场券。2003年6月在克罗地亚射击世界杯比赛中,她又两次打破女子 10 米气步枪世界纪录。

成绩打到这个份上,参加奥运会成了杜丽最大的梦想。事实上,虽然杜丽的成绩也具备奥运冲金的可能,但赛前并没有多少人看好这个 22 岁的新面孔。她的队友、名将赵颖慧承载了更多的期望,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

有希望,又没太多压力,这是杜丽初登奥运赛场的心理状态。

练习射击多年,杜丽形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大赛前一天不摸枪,比赛时直接上场。根据她这个“毛病”,教练们在北京时就定下了应对策略:雅典比赛前一天杜丽不用参加训练。比赛前的一晚, 她也睡得很香。

早就听说奥运会是最残酷的,在奥运会上比赛究竟会是什么感觉?杜丽充满了好奇。2004 年 8 月 14 日,当杜丽站在奥运赛场的一霎那,心想:果然不一样——周围看台上满是观众,场边的媒体记者们也是“长枪短炮”围得严严实实。赛场上的对手个个都是顶尖高手,这一切让她兴奋。

资格赛后,杜丽的成绩是 398 环,落后俄罗斯名将加尔金娜 1 环,排在第二位。

最大的对手还是自己,从比赛开始到最后,她始终这样提醒自己。每打一枪,杜丽都能听到裁判员报的每个运动员的环数,以往的比赛当中,假如对手比她高的话,她会紧张,但不知为什么,这一刻,她不想去考虑加尔金娜的成绩是多少、赵颖慧的成绩是多少,就仿佛赛场上只剩她一个人。

第九枪后,杜丽还落后加尔金娜 0.4环,在最后一发子弹射出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女子 10 米气步枪这块金牌已经是加尔金娜的了。

杜丽举起枪,瞄准,扣动扳机——10.6 环!打完后她放下枪,回了三次头, 直到看到有人冲她伸拇指,这才意识到自己拿冠军了。原来,一路领先的加尔金娜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最后一枪只打出 9.7 环。

这样,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杜丽在最后一枪实现反超,夺得了雅典奥运会、也是中国代表团的首金。这个山东姑娘略显青涩的笑容,被电视镜头带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定格在了 2004 年的夏天。

再出发  翅膀已变的沉重

2006 年,杜丽一鼓作气实现了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总决赛的“大满贯”。

然而,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主场、首金、卫冕——前所未有的压力像潮水一样汹涌而来,杜丽显得有些不支,她已经不是那个可以轻装上阵的小姑娘了。

2007 年 3 月,杜丽在博客里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这几天心情很不好,感觉好累,肩伤已经持续一个月……脑子绷得太紧,仿佛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也是北京奥运会之前,杜丽最后一次更新博客。

6 月,杜丽在奥运会之前最后一次回到家乡沂源县。据她的启蒙教练周士兵回忆,她的状态不错。

离奥运会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中国射击队在烟台集训,周士兵又去看了杜丽。他发现,杜丽好像比以前胖了,久违的痘痘也撒欢似的冒了出来。状态尚可,只是大家都在刻意回避奥运会这个话题。

距离比赛不到十天,有个在家乡的老队友给杜丽发了一条短信,问她奥运会准备得怎么样,很久之后,她收到杜丽的回复 :“压力很大,有点紧张。”

这条短信,让熟悉她的教练和朋友感到紧张,因为大家了解杜丽,她赛前常常用轻松而自信的语言让大家宽心,而这是她不多见的一次透露出大赛前的不安。

让所有人为之揪心的,除了压力,还有杜丽的竞技状态。虽然从 2004 年到2007 年,杜丽取得了 13 战 9 胜的成绩,但进入 2008 年之后,她似乎还没有在10 米气步枪项目上找到过感觉。世界杯北京站,她以 502.2 环获得铜牌;德国站,她以 500.6 获得第四;意大利站,她再次以 500.7 环获得第四。与此同时,她的两个对手卡捷琳娜·埃蒙斯和加尔金娜势头正旺,是杜丽卫冕巨大的威胁。

四天  一生的眼泪都流干了

2008 年 8 月 9 日,北京奥运会的第一个比赛日,千余名国内外记者汇集在射击馆,等待着首金的归属。杜丽在资格赛发挥不错,399 环的成绩仅比埃蒙斯落后 1 环,这坚定了中国记者们严盯死守首金的信心,现场的观众更是在杜丽入场时报以最热烈的掌声。然而他们并不清楚,这掌声和鼓励,对一个射击运动员还意味着什么。

决赛第一枪,杜丽只打出 9.8 环,一个不太完美的开局。

同一时刻,在山东沂源,周士兵的心里一揪,他发现杜丽的压力大到远超过他的想象。

似乎从这一枪开始,结局已经注定,杜丽慢慢丧失了哪怕获得一枚奖牌的希望。第七枪后,她无奈地将脸颊贴在枪托上。十枪结束,总成绩 499.6 环,名列第五,这也是她近四年来都不曾出现过的成绩。

赛后,杜丽把帽檐压到了最低,挡住有些红肿的眼睛,匆匆地从混合采访区离去,没有回答任何记者的任何一个问题。射击队总教练王义夫一句话概括了首金失落的原因,他说 :“13 亿人的寄托,压在一个 20 多岁的姑娘身上,你能想象到她压力有多大吗?”

沂源,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爆竹、锣鼓都静静地留在原地。这座沂蒙山下的小县城仿佛一曲琵琶弹到最高潮处断了弦,在一处空落着。人们都在刻意回避着“杜丽”的话题,同时也在关心着,几天后的兼项——女子 50 米步枪三姿项目比赛,杜丽能从阴影中走出来吗?

此时的杜丽,已经从奥运村搬回了北京射击场,回到她熟悉的宿舍。关了手机、断了网络,甚至连电视都不看。除了完成教练为她制订的针对性训练计划,平时她就这么一个人待着。无论谁的一句安慰都能让她忍不住哭泣,一走出宿舍,一看到熟悉的人,也能让她掉下泪来。她说,这四天,好像把她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训练中,如果连续打出了几个一般的成绩,她会很焦虑,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如影随形。

在训练的间隙, 她收到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杜丽,你永远是最棒的!我们永远支持你”。在那样一种心境下,这张卡片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她忽然觉得自己不能放弃,大家都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为什么自己不能?

在 50 米步枪三姿决赛前的那个晚上,杜丽终于完成了自我超越。离比赛开始不到 16 个小时,她躺在床上,内心不能平静 :“有什么放不下的,想想那些可爱的朋友,那些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 我应该感到幸福,我不能就这样放弃。明天,拼了,全部精力放到赛场上,让大家看到一个真正的杜丽……”

也许没有人能真正走进杜丽那四天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真正理解从阴影中走出来需要迈过哪些虚虚实实的坎儿,人们只有等待,无论四天后是天赐良机还是再一次失望。

50 米气步枪三姿项目与 10 米气步枪相比,不确定性会更大,但杜丽在这个项目上还是具有很强的实力的。同年4 月举行的世界杯北京站上,她就曾经力克世界纪录保持者、德国的普菲尔·施福特和雅典奥运会冠军、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夺得冠军。

绝地反击  打出杜丽的样子

8 月 14 日,一场暴雨突袭北京,仿佛给杜丽的再度出场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

资格赛中,杜丽完全像换了一个人,最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晋级决赛,589 环的成绩甚至平了奥运会资格赛纪录。

然而,这只是“反击”的序曲。

决赛开始,第一枪 8.7 环,排名第三。

10.3、10.4、9.8、9.9,到第六枪,杜丽打出了10.8 环,回到榜首,此时她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卡捷琳娜·埃蒙斯。

第七枪,杜丽打出了10.0 环,埃蒙斯回敬一个10.0 环。

第八枪,杜丽 10.1 环,对方 9.5 环。

第九枪,杜丽关键时刻再次打出了惊艳的10.8 环,而对方只打出 9.6 环, 落到了美国选手拜尔勒的后面。

最后一枪,10.5 环,平静而坚定的杜丽,没有给对手留下任何翻盘的机会,以 690.3 环破奥运会纪录的总成绩夺得了该项目冠军。

放下枪的那一刹那,杜丽人生中最漫长、最跌宕、最惊心动魄、最值得骄傲的六天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与雅典奥运会后那著名的莞尔一笑不同,杜丽这次选择了朝着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四年过去了,当年那个 20 出头的小姑娘,如今变得更加懂得感恩。随后,她哭着扑到了国家队主教练王跃舫的怀里,像个孩子一样。

2008 年夏天,短短几个昼夜之间,杜丽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超越,对手就是她自己,超越为她赢得了尊重,也给她带来了一生的精神财富。

奥运会结束后不久,杜丽回到家乡,为一座以她名字命名的射击馆剪彩。她仿佛看到了那个河滩上训练的自己,如今,她的师弟师妹们终于拥有了一座现代化的射击馆。她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时的射击服,现在也穿在了一个小师妹的身上,那份坚定和憧憬,像她小时候一样。

青年宣讲人 | 汤欣丽(人事部)

指导老师 | 郑珊珊

音频剪辑 | 王展奇 彭丽霖 段怡君(实习生)

编辑 | 裴娓娓

校审 | 刘思会

审核 | 王树宁

文稿来源 | 《奥运冠军成长之路》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