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体育总局射运中心组织开展“讲述历史?宣讲荣誉”主题活动。通过组织青年干部参与宣讲中心荣誉,让中心干部职工和国家队运动员、教练员更好地了解一代代射击射箭人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勇创佳绩的光荣历史,不断增强为国争光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更好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目的。从射击射箭奥运冠军成长之路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奥运赛场上为祖国赢得更大荣誉,用实际行动向建党100周年献礼。本期播出:《陶璐娜——每一发子弹从零开始》

2000 年悉尼奥运会射击女子10 米气手枪冠军
意外和射击结缘
陶璐娜在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出生。陶璐娜从小就很懂事,知道父母辛勤工作不容易,学习之余,总会分担家务。小时候的陶璐娜比较顽皮,喜欢和男孩子一起玩。“当时我的衣柜里找不到一条裙子。”陶璐娜笑着说。冬天,别的女孩子喜欢赖床,陶璐娜却早早起来,与男孩子们一起绕着中华路环线跑步。“大家都觉得我是‘假小子’,爸爸倒也没责怪过我,还一直鼓励我做事要专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废。”
光阴似箭,上初中的时候,陶璐娜的同桌让她陪着去练射击。出乎意料的是,她的同学并没有走上专业道路,反倒是“陪练”陶璐娜,始终在射击道路上坚持着。“因为我每次射击的成绩都很好。”陶璐娜连续两年都拿到了上海市基层组的冠军。“后来想,既然练了就好好练吧,不要半途而废。”升入高中后,陶璐娜顺利入选区队。
1992 年,18 岁的陶璐娜迈进了上海市射击队的大门。陶璐娜说完全是机缘巧合,因为自己差一点就被淘汰了。“当时上海市射击队人才比较匮乏,前往区里挑选运动员时就把我选上了。如果没有被选上,可能就赶不上奥运会了。”
陶璐娜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要进国家队,要去参加奥运会,要拿奥运会冠军。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陶璐娜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并不顺利的国家队之旅
入选上海队,仅仅意味着运动员的能力只是“及格”,即入门级。1993 年,正值队员们备战第 7 届全国运动会。陶璐娜原本已通过选拔进入了上海代表团的参赛大名单,但最终没有获得上场机会。
对于射击,陶璐娜总说自己没什么天赋, 并非天才。她喜欢艺术、设计,对雕刻、唱滑稽戏充满兴趣。在她眼里,许海峰是天才,王义夫是天才。“他们的技术动作炉火纯青。这就和读书一样, 天才看一遍就背出来了,你可能要背 20 遍才能背出来。”陶璐娜天生的个性就是不妥协、不将就,也不轻易放弃。
“我不想要第二名,我只想要第一名。”那时候射击队经常要去北京比赛, 交通、生活等条件并不好,队员们不仅要长时间坐又慢又挤的“绿皮车”,还得自己带好全套的被褥、气枪等物品。
“每次下火车回到家里,肩膀上都有两条很深的压痕。”看着孙女受苦,外婆很心疼,搂着陶璐娜说 :“别学射击,太苦了。”而陶璐娜告诉外婆 :“我要像许海峰叔叔那样为国争光,拿奥运金牌, 我不怕苦!”
曾任上海射击队教练的郑志德说, 陶璐娜小时候就是这样。“初中时走训, 每天读完书,下午坚持坐来回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参加训练。很多小孩子都坚持不了,但她可以。”陶璐娜身上最宝贵的 就是这种精神。
凭借这股劲儿,在上海磨砺三年后, 1995 年陶璐娜成为国家射击队的一员。将她带到国家队的是中国奥运史上第一块金牌获得者、她口中的天才——许海峰。之所以选择陶璐娜,许海峰说那是直觉。“你说有任何依据吗?没有任何依据。一看觉得这个女孩不错,就这么简单。”
不过,初出茅庐的陶璐娜没有珍惜第一次在国家队的那段日子。她说运动员的生活是军事化管理,早上 6 点半出操,晚上 10 点熄灯。有些人已经习惯了, 她不太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加上水平没有提升,预选赛也没有选拔上,就连教练也不喜欢我。”陶璐娜匆匆结束了首次国家队之旅,回到上海队。
21岁的年纪遭遇退回,陶璐娜一度陷入迷茫。她感觉自己老了,看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如果不去参加奥运会,不去成为奥运冠军,自己的射击生涯就要结束了。
沉寂积淀了两年,陶璐娜在 1997 年又重回国家队。
相比于两年前, 无论是技术能力, 抑或心理状态,陶璐娜都要成熟很多。1997 年,在瑞士苏黎世举行的世界杯总决赛上,她以 489.7 环的成绩获得女子气手枪项目冠军,收获了人生当中第一个世界杯总决赛冠军。
射击是个偶然性很大的项目。“射击的人需要一个干净的心灵、干净的头脑,不能有太多想法,最好像机器人一样,但是我的思想太活了。”陶璐娜对一 切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站在射击场上, 心思活络的陶璐娜在扣动扳机的一瞬间, 常常内心出现很多场景 :如果现在是在奥运赛场上会怎么样?如果这一枪后获得奥运冠军又会如何?
1998 年的世界锦标赛,陶璐娜由于紧张,战绩不佳。她说,赛场上枪声那么响,但我只听到了自己的心跳声……同年的曼谷亚运会,作为主力代表中国队登场的陶璐娜,最后 5 分钟内还手握 5 发子弹。
“我举枪、瞄准、射击。可小小的扳机有千斤重,怎么扣也扣不出去,感觉自己的手臂都是抖动的……”
总教练见状,焦急地在她身后大声喊 :“陶璐娜,你必须给我扣出去!”
陶璐娜真的太紧张了。最终,她扣响了扳机,草草了事,完成射击。“如果我不扣出去,那我们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就会损失一块团体金牌。”那场比赛给陶璐娜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是最后一组仅得 89 环的表现。“赛后教练说,我身上有小农意识。”陶璐娜无法接受这样的评价。后来,陶璐娜才意识到自己没读懂教练的想法。“我在赛场上过多地去算自己的环数和成绩。”射击运动是一项非常纠结的运动。面对靶点目标,射击者既需要拿金牌,又不能去想拿金牌。每次举枪瞄准,都要在打 10 环与不能想打10 环之间徘徊。“这个就很矛盾,人一天到晚活在斗争当中。”

悉尼奥运会一战成名
在矛盾、纠结中,陶璐娜迎来了充满考验的 1999 年。这一年,最重要的是争夺悉尼奥运会的参赛资格。随着距离2000 年悉尼奥运会时间越来越近,开赛前两个月陶璐娜愈发紧张。备战团队派出心理老师来给队员疏导压力,陶璐娜全程录音记下。“晚上睡觉前开始听讲课录音,每天就这样,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以至于最后能背诵老师讲的话。”陶璐娜的紧张感开始逐渐消失,自信心提升,对自己越来越有把握。
2000 年 9 月 17 日,陶璐娜走上了女子 10 米气手枪决赛战场。在前一天的比赛中,中国队只获得了一银三铜的成绩,无形中使陶璐娜身上压力陡增。为了让自己更加专注比赛,陶璐娜赛前跟教练商量了一个比赛方案,把自己的胸卡拿下来挂在身边显示成绩的屏幕前面, 这样可以不看环数从而避免干扰。
然而,小聪明的预定方案还未使用就被裁判制止了。“刚挂好以后,意大利籍裁判走了过来,他说不允许用胸卡挡住屏幕。我不得不把胸卡拿下来。”当裁判转身离开后,机智的陶璐娜顺手就调暗了屏幕的对比度。“暗暗的,到底是 9 环、10 环,我不用去看它,我只要看清大致的弹着点。”裁判又走过来,直言不允许把屏幕调暗,“你不看,其他人还要看”。
屏幕被调亮后, 陶璐娜见招拆招, 将身前的屏幕转了 45°。“我又看不见了,我只要看不见就行了。”裁判早已忍无可忍,径直走向陶璐娜,从兜里掏出来一张黄牌。“这不是射击比赛吗?我那么多队友,从来没有人得过黄牌。”
屏幕被调亮后, 陶璐娜见招拆招, 将身前的屏幕转了 45°。“我又看不见了,我只要看不见就行了。”裁判早已忍无可忍,径直走向陶璐娜,从兜里掏出来一张黄牌。“这不是射击比赛吗?我那么多队友,从来没有人得过黄牌。”
陶璐娜顿时懵了。比赛还未开始, 她破天荒地在射击赛场上获得了一张黄牌。被吓了一跳的陶璐娜心想,如果裁判再给一张牌,是不是就会直接淘汰出局了。“冷静,裁判永远是正确的。”一波三折后,陶璐娜定了定心,坚信自己照样能够摘得这个冠军。
比赛正式开始。也许是与裁判纠缠过多,第一组 97 环,第二组 98 环,第三组打到第 9 发的时候,陶璐娜仅打了一个 8 环。在射击赛场上,8 环属于远弹,如果想要取得优异成绩,是不能出现这样的环数的,那对运动员是一个非常大 的刺激。教练不得不将陶璐娜叫下场, 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对准了低着头的她。“看台上站满了领导,这个时候中国代表团一金未拿,大家期待射击赛场上的金牌。”陶璐娜的思绪开始飞扬。
“射击运动就是这样,要求打一发, 甩一发,发发从零开始。”为了避免干扰, 陶璐娜选择低着头回到靶前。陶璐娜也给自己鼓劲,当下枪膛里面的这一发子弹只需要做好自己,做到极致。“前面打得再好、再差那都是过去式了,自己所要把握的就是当下。”
“啪!”一声,子弹飞出,稳稳命中靶心——10 环。陶璐娜又连续打了 10个十环,最后一组取得完美的 100 环,最终以 390 环的资格赛成绩打破奥运会的资格赛纪录。当全场掌声响起时,陶璐娜对自己的成绩也感到很欣慰。与此同时,她的脑中闪现出一个坏念头—— 真的离这块奥运会金牌越来越近了。“心理老师说过,越想结果的人,越是没有好结果。我尽力专注于自己的动作。”
不同于资格赛的 40 发子弹,决赛只有 10 发子弹。随着最后一枪打响,时间定格在上午 8 点 50 分,陶璐娜总共打出了 98.2 环。尽管这个成绩并不算高,但超过了教练计划方案。陶璐娜非常满意赛场上的表现,她说 :“因为我真正做到了把握每一发的动作,而没有去在意结果。” 总环数 488.2 环,26 岁的陶璐娜顶住了压力,成功登上冠军领奖台,夺得中国代表团在悉尼奥运会上的第一枚金牌。
当媒体蜂拥而至, 疯狂摁下快门、采访时,略带腼腆微笑的陶璐娜只说了一句 :“我没有去想能不能拿金牌。”

青年宣讲人 | 董文瑾(纪委办公室)
指导老师 | 郑珊珊
音频剪辑 | 王展奇 彭丽霖 段怡君(实习生)
编辑 | 裴娓娓
校审 | 刘思会
审核 | 王树宁
文稿来源 | 《奥运冠军成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