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体育职鉴工作十年报告:强化技能人才支撑 做实体育民生工程
发布时间:2022-10-14 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字体:

导语:述往思来,向史而新。为总结回顾全国体育职鉴系统十八大以来为体育技能人才培养和服务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做出的有益实践,推动全国体育职鉴战线凝心聚力、共谋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近日,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推出“鉴行十年”系列宣传报道,30个省区市展示了近十年来体育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风采与成就。下文为国家体育总局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从中心层面对全国体育职鉴战线工作的提炼和总结,以致谢全国体育职鉴工作者为工作发展做出的探索和努力,以期冀团结一致,踔厉风发,赓续奋斗,为工作的更高质量发展,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强化技能人才支撑 做实体育民生工程

——“鉴行十年”的【关键字】

 

【丰盈·护航】

九万抟扶排羽翼,十年辛苦涉风尘。民生为大。十年来,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下简称体育职鉴工作)作为体育民生工程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正由“打基础、铺摊子”向“提质量、惠民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成为人民群众安全、科学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保障和各地体育部门面向社会和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体育职鉴工作坚定地与“全民健身服务”在一起,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为己任,扎实推进新时代体育技能人才培养,切实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新期待而不懈努力,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而矢志不渝。

回望十年,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体育总局党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有关职能部门提供有力指导,统筹协调各地体育行政部门与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部门,齐心协力推进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持续深入、不断巩固和拓展。这十年,鉴定人数近百万,获证人数达71万,就业转化率85%以上,按1名持证人员为150人传授技能、人均消费500元推算,覆盖人群将突破1亿,带动消费可突破500亿,基本实现促进就业、产业协同发展。这十年,约10万名退役运动员考取体育行业职业资格,成功转型就业。这十年,在各地携手努力下,体育技能人才收获更多社会认可,多地将体育行业职业纳入人才引进、技能人才补贴目录、积分落户体系等政策范围,以优化体育技能人才成长环境,让他们“走红”新时代,成为“香饽饽”。这十年,北京、河北、四川等地开展多种主题活动发展冬季项目技能人才、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山东开展“职业助公益”“体育脱贫”行动;甘肃推广“科学健身带你一起战疫”;上海、广西、海南等地将工作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度融合;新疆“技能下乡”助力脱贫攻坚;江苏、江西、河南、广东等地开展“科学健身训练营”等一系列全民健身公益活动……各地开展的体育技能人才“小活动”与国家“大行动”同频共振,“小举措”产生了“大效果”,真正惠及了更多百姓。

大量的体育专业岗位从业人员活跃在百姓中间,成为全民健身的“引领者”和体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中国法学会体育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天津体育学院原副院长于善旭认为,“体育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高了,工作热情就高了,老百姓的实惠就更多了,总书记提出的‘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就能有效落实了”。

体育技能人才常伴,功莫大焉。“体育职鉴”这个“小支点”,全力以赴为“让全民健身托举幸福中国”的“大民生”保驾护航。

 

【铸魂·引领】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细数十年,国家战略下的全民健身迎来大发展。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密集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国家层面制度政策。与此同时,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加大开发培养力度,近日,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国家强有力的“助推”下,体育职鉴工作进入发展新阶段。

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落地见效,体育总局人力中心、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以下简称体育总局人力中心)多措并举,强化管理,加力推动相关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落实。坚持“一会两班”(全国体育职鉴工作会、站长和业务干部研修班),做好年度工作部署、提升管理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出台《关于支持西部地区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开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鉴定站互访调研的通知》,鼓励地方工作人员“走出去、请进来”,区域间互学共进取得一定成效;抓好鉴定实施,修订发布《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管理办法》,推行培训机构公示制;统筹发展和安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职业技能鉴定安全防控工作通知》《体育行业恢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指引》等政策。

仰望星空,是共筑“全民健康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脚踏实地,是体育职鉴工作的善作善成。

 

【传承·坚守】

路遥而不堕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不是在鉴定,就是在鉴定的路上”,这是大多数一线体育职鉴工作者的心声和日常;“坚守责任,甘于奉献”是他们的精神底色。十年间,有人离开或到来,但体育职鉴精神一直延续、始终如一。至今,全国一线体育职鉴工作者180人,他们是高质量体育技能人才培养和全民健身服务的“实干者”,是体育职鉴工作的“建设者”。有些地区鉴定批次集中、量大,他们披星戴月赶赴鉴定现场;他们风雨兼程、严寒酷暑执行鉴定任务,一次鉴定持续七八个小时,任务不断,他们却毫无怨言;疫情常态化防控下,为降低风险,方便偏远地区的考生集中鉴定,有人自驾五六个小时前往考场,“因为考生在哪里,服务就要跟到哪里”;还有人自地方建站伊始,就深扎在体育职鉴一线,创造和见证地方职鉴工作的“无中生有”“有中出新”……

内蒙古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工作人员这样说,“十多年来,我们鉴定的脚步从自治区最西部风沙漫天的阿拉善,到自治区最东边白雪纷飞的呼伦贝尔,横跨两千多公里”……坚守,让每个人都熠熠生辉。在繁华中写实“沉淀”,是一线从业者最朴素的浪漫。他们用实干“奔赴”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星辰大海”。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向每一位全国体育职鉴战线工作者致谢、致敬!

 

【匠心·筑基】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体育行业职业资格的制度化、正规化是保障体育健身服务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措施。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用鉴定质量来体现,质量是体育职鉴工作的生命线,高标准是高质量的“硬约束”。

十年磨一剑,体育职鉴工作在职业研究、职业开发、标准制定、鉴定组织等方面全流程标准化。深入开展职业研究,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以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切入点,形成《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报告》《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前景手册》;深度参与职业建设,协助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制定“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体育经理人”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完善“游泳救生员”“体育场馆管理员”“体育经纪人”职业信息,为广大体育从业人员树立了风向标;打磨培训考核内容,编印《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材—攀岩》《游泳救生员(游泳池救生)(第2版)》等25种教材、《体育经纪人等级培训与职业能力测评大纲》《健身教练职业能力培训大纲》《游泳(初、中、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实施细则》《潜水(初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实施细则》等30多个技术文件;做好题库建设,研制《体育行业相关考试命题手册》,分别组建专家组命题、审题;加强考务管理,制定《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考试报考指南》《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考务工作手册(试行)》等指导性文件;落实试点先行、逐步建立和推广考务平台、无纸化考评等技术措施。

体育行业职业资格与人民的生命安全紧紧绑在一起。这标志着体育职鉴工作功能愈加显著,责任更加重大,亟须牢牢抓住“硬核”,提升准入“门槛”,与全国各地同心协力,把体育技能人才培养这项民生工程深耕细作、做专做强。

 

【共逐·互助】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强大合力推动体育职鉴工作迸发蓬勃的生命力。十年来,体育职鉴以“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提供体育技能人才支撑”为愿景,积极贯彻体育总局党组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相关职能部门工作指示要求,指导和督促地方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深入开展有关工作,引导、借助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力量提供支持,逐步形成“一盘棋谋划、多方位联动”的工作格局,按下工作的“快进键”。

体育总局党组加强统一领导,为工作提供遵循、指明方向;体育总局人事司、群体司、政法司、机关党委、经济司等部门强化督促指导,提供经费保证,加大关注和投入,协助破解难题,是工作的坚实后盾;体育总局人力中心坚持发挥体育技能人才培养的“排头兵”作用,驰而不息、锲而不舍将体育职鉴工作引向深入;各省区市体育行政部门的人事、群体等工作负责部门多方面给予助力;至2021年,31个省区市体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全部建成,体育职鉴工作的触角进一步延伸,为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强与游泳、潜水、攀岩、滑雪、田径等中心和协会在技术、人力等资源方面的共享和交流合作,共同为培养项目骨干、厚植项目人才基础做出探索和努力;进一步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做好交流与合作,积极寻求业务指导与政策支持;与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举办五届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互动交流中巩固和深化了与其“共同探究、共解难题、共谋发展”的深厚情谊,为推进体育优秀技能人才在全国工人大舞台彰显职业风采、诠释体育精神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交通运输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部委的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加强联系、互学互鉴;吸引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提供智力支持,成为专家团队的主要力量;“考官”和“教官”队伍持续扩充,考评人员总数超过3000人,培训师总数超过2100人,是体育技能人才培养最重要、最关键的人员队伍……

聚焦共识,才能引领和推动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凝聚合力,才能激发和释放工作的更大潜能!

 

【淬炼·凝聚】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渐成全民时尚,走到新的历史起点。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理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对于体育的需求驱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迫切需要更多专业化、多元化的体育技能人才提供科学、高效、多层次的健身指导服务。

作为体育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托,体育行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体育健身服务市场通行证的作用日益彰显。十年回眸,体育职鉴战线共同发力,不断扩大鉴定规模,一串串数字频频被刷新。31个省区市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员(涉及健身教练、游泳、跆拳道、单板滑雪、双板滑雪、潜水、健美操、羽毛球、武术、攀岩、网球、体育舞蹈、山地户外13个职业方向)职业资格鉴定65万余人,发放证书40万余本;游泳救生员职业资格鉴定40万余人,发放证书31万余本;体育经纪人职业资格鉴定2700余人、体育场馆管理员职业资格鉴定近5500人,较2012年底累积鉴定人数总量相比,增幅12倍。他们中,有的在国家队负责体能训练与康复,从全民健身迈进竞技体育;有的被喻为“安全守护者”,不仅为健身者提供保护,还参与高山救援、户外救助、水下打捞等专业任务;有的热心于助力退役运动员转型,打造“职通车”。

当前,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向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迈进。“大人才观”下,体育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正在探索更广阔的“蓝海”。作为体育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地”,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以变应变,发挥自身优势,与山东、安徽、浙江等14个省份一起,试点推行健身教练项目职业能力培训测评,培养9800余人;与上海、广东、江苏3地共同探索开展健身操舞测评;遴选培训机构新开展青少年体能指导测评、继续开展体育经纪人、体育经理人培训和测评近5000人;与体育总局举摔柔中心、中国田径协会共同探索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高质量体育技能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是一项持久战,体育总局人力中心将借“新时代东风”,发挥好全国体育职鉴系统组织体系和人才评价的专业优势,担起体育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任,助体育高技能人才融入体育强国新征程。

 

【笃行·出彩】

行稳致远,进而有为。回顾十年,体育职鉴工作“稳”中求“进”,“进”而出“彩”。

2013年,首届全国体育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开启“打擂”模式。办赛十年,共产生6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各地在大赛的引领下,积极开展体育劳动技能竞赛达200余场次,25000余名体育行业各职业(方向)技能人员直接参与竞赛,累计覆盖20余万名体育行业职业技能从业人员,产生56名“省五一劳动奖章”、169名“省技术能手”“省技术标兵”获得者。十年下来,赛事的“杠杆”撬动了一大批体育爱好者参与体育、从事体育、奉献体育,在全国数万名体育一线技能人员中营造了崇尚技能、钻研技能、比拼技能的良好氛围,培养造就了体育高技能人才队伍和办赛人员队伍,对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中国国家职业健身教练专业大会连续举办,已成为集专业培训、高峰论坛、技能竞赛于一体的国内最高级别的职业健身教练专业盛会,将专业成果向全民健身服务中延伸,持续发挥健身产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驱动作用。推动工作向“两端延伸”,探索体育行业职业资格与高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的衔接体系,为“体育技能人才培养”进校园打下根基;为学员职业发展服务,设置产业论坛、提供行业资讯及实习平台,增强行业从业人员信心,用心实现“扶上马、送一程”;倡导科学健身,疫情期间,利用“云健身”“嘉年华”等全民互动项目,打造“云端上的全民健身”……

征途漫漫,全国体育职鉴战线将继续以实践之力,推进创新之为,促进体育行业发展“蝶”变,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鉴行”·致远】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回眸十年,体育职鉴工作交出一份温暖而厚重的答卷,这是全国体育职鉴战线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的初心、使命与担当。时代在变,服务民生之路,没有终点。知不足而前进,望远山而前行。未来,在体育总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体育职鉴战线必将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围绕体育强国建设的目标任务,承压而上,以韧克艰,笃定实干、接续奋斗,以“一域”服务“全局”,为推动体育人才高质量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速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