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健身设施 > 正文
提质增量 靶向发力 青海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满足群众需求
发布时间:2022-04-28 来源:群众体育司 字体: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生活期待的内在要求。其中,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和基本载体。近年来,青海省始终坚持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系根本的重要工作大力推进,全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升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便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体育公共服务,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扩大增量,让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多点开花”

为有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作,青海省连续多年将该项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实现行政村全民健身器材全覆盖。近年来,省全民健身中心、西宁市民中心冰球馆冰壶馆、海东市体育中心“两场两馆”等大型体育场馆相继竣工投入使用,填补了区域内综合体育场馆的空白,成为省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标杆”,吸引了大批群众走进场馆参与体育运动。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不断优化对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户外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布局,一批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健身场地设施来到了群众身边。“十三五”期间,青海省新建社会足球场地361块,目标任务完成率173.56%。2021年,青海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7㎡,并首次将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纳入对各市(州)人民政府的考核内容,有效督促各地区政府将公共体育场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

去年,结合“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青海省着力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为41个群众基数大、场地设施需求高的乡镇、街道建设高质量的健身场地、配备健身器材,较好地满足了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需求,使青海省体育民生答卷更有“温度”和“厚度”。


二、盘活存量,让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举步可就”

积极利用城市土地的“金角银边”,规划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利用高架桥下空地建设的风雨球场(足球、篮球)并向群众免费开放,夜晚搭配绚丽的灯光,很快成为了人气火爆的网红球场。沿河道修建的健身步道、自行车道深受群众欢迎,并得到全国文明办检查组的肯定。按照西宁市构建10分钟健身圈,其他地区构建15分钟健身圈的两个层级,不断完善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

从2019年起,以省会西宁市为试点持续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西宁市以政府名义印发《关于推进西宁市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免费开放的实施方案》,最大限度提高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利用率,截至目前,共有53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居民只要办理“校园健身卡”即可进入校园健身。计划到2022年底,西宁市符合条件的公办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将达到100%,其他市、州该项工作也将逐步推开。


三、精准供给,让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更懂人心”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日渐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趋势,青海省将各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纳入省委督查调研内容,每年对各市州重点地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开放情况进行实地督查调研,并配合问卷调查等方式,不断倾听群众需求,想方设法提高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供需匹配程度。去年,为逐步满足群众对冰雪运动日益高涨的热情和需求,在体育公园和商业综合体中安排了可移动式冰场。坚持立足本地特点,贴近群众需求的原则,精心规划布局了一批群众呼声较高的百姓智慧健身房、民族射箭场项目和提档升级的全民健身器材,不断在供给侧发力,用心用情推进“为民办实事”工作,真正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提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公共服务。

接下来,青海省将持续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工作,确保完成到2025年,城市社区“百姓健身房”达到150个,乡镇篮球场(馆)普及率达到8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的目标,为建立高原特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发力,让全民健身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让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惠民的实惠。(青海省体育局供稿)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