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十三天的2014环塔(国际)拉力赛6月6日在新疆哈密落下帷幕,从油画般的塔城到瓜乡哈密,环塔大军辗转6000公里,穿越2600多公里的沙漠与戈壁(特殊赛段),完成了环塔乃至中国越野运动史上最为漫长的一次“大迁徙”。 进入第十个年头的环塔拉力赛,赛事强度的明显提升是最突出的特点。全部9个赛段中,300公里左右的是家常便饭,往届400多公里的超长赛段已经被520公里的马拉松赛段远远地甩在身后,在同时拥有中国越野拉力赛以及其他类似赛事的竞争格局下,环塔拉力赛依旧闪耀着难以替代的独特魅力,参赛规模和组别构成均超预期,而比赛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诸多亮点和问题,注定是环塔拉力赛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值得探讨的话题。 中国汽联主管长距离越野赛的副主席陈学众对本届环塔的印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太快!具体说就是强度过大,单个赛段长度过长,这种设计使得服务于赛事的软件和硬件短时间内难以跟上,因此也难免出现问题。赛员们私下或公开指摘的路书存在的问题无须回避,而首次使用的新型的GPS导航设备也难免出现技术上的问题。环塔拉力赛的提速明显受到了去年举办的中国越野拉力赛的影响,中国越野拉力赛使用的“达喀尔版路书”以及相关设备,是用超高的费用买来的世界水准的服务,环塔拉力赛若要在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顺利前行,有必要借鉴这样的模式。“国际赛事用国际化服务团队”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应当是环塔拉力赛国际化发展道路上“请进来、走出去”的题中应有之意。陈学众表示,环塔拉力赛经过十年的发展,除了要做好国际化的文章外,还要继续扮演接地气、大众化品牌赛事的角色,让众多的爱好者有条件参与其中。与此同时,环塔拉力赛的参与者也需要在专业化的领域谋求改变,赛车技术含量的明显进步同时也要求赛员们在完成比赛的过程中,有更快的反应和更专业的思维。在本届比赛中多次出现的“迷途”现象,除路书本身的瑕疵外,并不排除赛员本身对路书理解能力上的差异和不足,“丢路书”的尴尬以及“跟车辙”的现象时有出现。因而,赛事品质的整体提高和提速,需要参与者以及组织服务方共同来完成。“国际团队的成本太高,客观上造成参赛门槛太高,而我们自己又缺乏有专业知识和背景的人才,这是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这个局面需要时间。” 环塔是发轫于民间并逐步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包括汽车、摩托车、卡车在内的大型综合性户外越野运动,从环塔身上可以窥见中国本土赛车运动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和成长缩影,在转瞬即逝的十年间,众多参与环塔拉力赛的中国车手从这里出发,奔向在达喀尔拉力赛的赛场,环塔拉力赛责无旁贷地成为中国达喀尔车手成长的沃土和试验田,而首届环塔拉力赛的冠军车手,依然出现在十年环塔的发车台上,这正是环塔拉力赛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的体现。 与赛事提速相并行的是环塔拉力赛在品牌文化建设以及传播领域的进步,坚持不懈的环塔爱心书屋公益活动业已成为环塔文化的主体,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联动构建的十年环塔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在欣赏紧张刺激的越野赛事的同时,领略了大美新疆的人文地理和壮美风光,环塔所扮演的旅游名片的角色日益突出。环塔拉力赛志愿者团队是十年环塔潜心培育的一朵向善之花崇高之果,他们坚持的互助奉献精神超越了赛事本身,是环塔征途上最为亮丽的风景,向伟大致敬,向十年致敬,就是对坚持、互助以及奉献精神的致敬。每一个通过努力完成比赛的人,每一个因这样那样原因提前退出的人,都是这场伟大迁徙的组成部分,环塔因每个人的支持和参与拥有了今天,也将因大家共同的坚持而拥有值得期待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