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单位工作的调整和人员的轮转需要,我即将离开保障区。当我收拾好行李,送别了在我之前离开保障区的十几名同事后,也准备自行驾车离开保障区。离开前,几位同事非要来送我,说是一定要送送我这个在保障区封闭工作了100多天的‘战士’。虽然大家一直有说有笑,然而在离开的那一刻,我却陷入了沉思,应该说是五味杂陈,回想起在秦皇岛基地保障区工作的4个月时间,也算得上是自己的一次‘重生’。” 上面这段话,是秦皇岛基地公寓处工作人员冯凌云在离开保障区后接受我们采访时对我们讲述的。自2020年2月9日秦皇岛基地保障区正式投入运营,冯凌云就成为了首批进入保障区的工作人员,到6月9日离开保障区,他刚好封闭工作了120天。在今天的专题中,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冯凌云的内心世界,共同分享这段被他视为“重生”的日子。 职责与使命 2月初,冯凌云接到单位通知:秦皇岛基地即将组建保障区以保障驻训运动队伍的训练,疫情防控期间需要进入保障区进行封闭式工作,时长待定。在接到了这个通知后,他马上和家人进行了交流,在家人的全力支持下,他做好了准备,随时可以投入到工作中。只是在家人问他预计什么时间可以回家的时候,他草草地回答说:“差不多一个月吧。”信心满满的他,在进入保障区后发现,现实的情况远比预想中的要困难。几批进入保障区的客房工作人员中只有他一位男士,所以除了负责公寓的日常管理工作外,体力活也是每天工作的必要环节,特别是在保障海外转训队伍之前的准备工作中,部分公寓楼是没有电梯的,所以大家的日常用品、饮用水等都是公寓处客房工作人员一件一件扛上楼的。 随着在保障区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于工作人员的身体和心理都是考验,但由于大家长期紧绷着神经,生怕在某个环节出现疏漏,所以心里都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冯凌云对我们说:“为了缓解身边同事的压力,避免大家因为工作出现思想负担,我们也想了很多办法。针对家里有老人、小孩儿的工作人员,我们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谈心谈话;每当有同事过生日的时候,我们也会送上蛋糕和祝福,希望他们在这里能够找到家的归属感。特殊时期,我们只有信任彼此、团结一心,才能够圆满地完成各项任务。” 理解和包容 工作和家庭有时候就像是天平的两端,想要达到绝对的平衡绝非易事,而如果要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就势必在家庭生活中有所缺失。随着冯凌云和同事在保障区圆满完成了一项项任务,结束了多个阶段性的工作,时间已经来到了5月份,当初和家人“一个月”的约定早已食言了不知道多少次。由于自己长时间的封闭工作,家务的担子就落到了同样工作繁忙的爱人身上,这也是让冯凌云一直有些愧疚的地方。 让冯凌云同样愧疚的还有他的儿子,今年18岁,正在读高二,5月份学校组织适龄学生参加18岁的“成人礼”。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改在各自的家中进行,需要孩子和家长一同通过网络来参加,但是冯凌云因为封闭工作无法外出,爱人又同样忙于工作,所以只能让孩子自己一个人在家中通过网络参加了这次“成人礼”。后来,冯凌云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希望用文字来弥补没有见证孩子成年的遗憾。 收获与希望 回首在秦皇岛基地保障区工作的日子,冯凌云说:“我觉得这是让自己‘重生’的120天。虽然在这段时间我们都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但却让自己对于工作、生活、家庭都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中国人,作为秦皇岛基地的一名工作人员,我的内心非常自豪,因为我们团结,更懂得使命与担当;通过这次疫情,对于我自己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机会,它让我走出了自己固有的舒适圈,学会在逆境中寻找解决办法;关于家人,我非常感谢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与理解,你们也是我们心中最强大的后盾,更是我前进的力量。” 目前,离开保障区的冯凌云也没有休息,而是投入到了新的工作中。在此,秦皇岛基地向和冯凌云一样的百余位工作人员致敬,感谢你们的无私奉献和勇敢担当。在疫情防控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我们还将一路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