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皇岛基地成立39年的那个夏天,我正式成为秦皇岛基地人。毕业即就业的顺利点缀着些许少不更事,在寒来暑往的时光里篆刻下岁月的痕迹,更是在点滴毫末中厚植了对秦皇岛基地的责任与喜爱。11年,秦皇岛基地在悄无声息地旧貌变新颜,我也日渐褪去了稚气,为建设好秦皇岛基地勇毅笃行。
你好,大学生
2012年7月2日,我还清楚地记得那是我来秦皇岛基地报到的第一天,当时听到最多也是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是咱单位新来的大学生”。“大学生”三个字在我听来带有一些年代感,这仿佛是在上世纪或者老电影中才会出现的称谓,而在秦皇岛基地,这个人人都认可的语境让我对这个单位、身边的人以及自身的定位产生了诸多思考。
根据单位锻炼新人的工作安排,我先后在3个一线部门轮岗。场地管理处是秦皇岛基地占地面积最大的部门,各馆分布在四处、室外场地数量多且距离远,“场管人”日常见面机会不多,但每次开会前的齐聚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一幅热闹非凡的景象,“场管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地气”,正是他们自来熟的特质缓解了我初入职场的紧张与无措。培训中心是当时新成立的临时机构,由于工作内容多是创新工作,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学习文件与开会研讨的时候居多,当时我还不能理解那份工作的目的,现在回头看当时同事们皱紧的眉头、大胆的设想、苦熬的黄昏都有了意义:正是那时的他们有效地整合了训练基地与中国足球学校的有形与无形资源,为日后秦皇岛基地的转型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为秦皇岛基地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延伸了新触角。在国家队保障处工作过的人,大概都有长期加班的经历,我从2013年3月来到国保处后,一直到那年的国庆节,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当时一起报名学车的小伙伴相继都考下来了驾照,我还着实为此焦虑了一阵。当时的日子虽然苦,但我和同事们都学会了苦中作乐,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中寻找着乐趣,借由自嘲与说笑等方式有效地释放出压力,直到现在,我依然怀念那个压不弯折不断,既能放肆大声笑,同时也会想着法儿去解决问题的工作团队。
通过在一线部门的轮岗经历,我仿佛找到了“大学生之问”的答案。秦皇岛基地风清气正,敦厚大方,有体育单位特有的单纯与执着;秦皇岛基地的人们个个积极向上,精神面貌乐观无敌,这些都注定了秦皇岛基地的大环境干净清澈。2012年,秦皇岛基地按照五年一规划的既定目标,正值爬坡过坎的上升时期,有太多需要攻克的难题,有很多想要达到的目标,也有亟需转变的角色,而这些梦想实现的基石则是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想,当时单位上下将新进人员称为“大学生”,这既是延续了几十年来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习惯称谓,同时更反映出单位干部职工对知识建设单位所寄托的殷殷期待。
你好,人事处
2014年4月18日,我在单位的整体工作安排下,进入到人事处工作,这一转眼已是第10个年头。中文专业出身的我,面对政策性极强的人事工作,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总觉得自己不够专业,在成为优秀的人事工作者这条路上永远都需要倍加努力。
秦皇岛基地的每个部门工作都各具特色,其中人事工作的特点尤为鲜明,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干部人才“选育管用”的全流程,更是在人员退休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人事处贯穿着每位秦皇岛基地人的职业生涯,通过努力打造温馨的“干部职工之家”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近十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20多位干部职工进入秦皇岛基地工作,如今他们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光发热,日渐成为秦皇岛基地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我经历了30多位干部职工的岗位晋升,从联系沟通、研习政策、组卷报卷或报名考试……我看到了他们不懈的努力,并凭借自身的实力收获丰厚的果实,让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为基地贡献更大的作为;同时,我也看到了40多位干部职工的退休时刻,办理退休手续的人虽面带笑容,但眼里饱含着不舍与深情,这是他们奋斗过的土地,承载了三四十年以来的喜怒哀乐,虽然他们不轻易提起,但如果基地有需要,他们一定会义无反顾地回来。
人事处的工作覆盖面广,时间跨度大,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执行政策有精度,工作方法有温度,筹谋虑事有高度,答疑释惑有气度,面对是非有态度,落实举措有速度,积累贯通有厚度。
当前,正值秦皇岛基地“十四五”发展关键时期,着眼于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我们出台并在实施《秦皇岛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细则》,在制度建设层面不断深化与完善,以期实现人员分级分类管理,进而推动人事管理水平向精细化科学化的方向进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也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唯有实干,才见实效。
你好,秦皇岛基地
回顾秦皇岛基地走过的峥嵘岁月,从一棵棵小树苗长到枝繁叶茂,从芦苇丛到场馆林立,这里的一点一滴都是代代基地人辛勤耕耘的见证:在秦皇岛基地建设时期,正是工勤人员的肩挑背扛、巧手持家,以身体力行书写着“艰苦奋斗”,那时的人不怕苦、更能吃苦,是广大前辈的挥洒汗水夯实了秦皇岛基地建设的基石;在秦皇岛基地与中国足球学校的发展时期,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凭借精湛的技艺助推事业的飞腾发展,精打细算的财会人员,运斤成风的建筑人员,恪尽职守的医务人员,桃李天下的文化教员,更有孜孜以求的足球教练员展现出“团结进取”;在秦皇岛基地的转型发展时期,是管理人员发挥出带头作用,团结带领全体秦皇岛基地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掌舵领航、把脉定向,走出一条适合秦皇岛基地发展的道路,正是他们高瞻远瞩,以坚毅的眼神与行动诠释着“务实敬业”;在秦皇岛基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真情奉献”贯穿始终,基地人善良印刻在心上,真诚反映在脸上,奋斗留给自己,舒适带给别人。
日落月升,这里是运动员之家。月落日出,周而复始,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作者简介:

杜昭昭,1988年出生,中共党员。2012年至今在秦皇岛基地(中国足校)工作。曾任场地管理处、培训中心、国家队保障处、人事处工作人员,现任人事处副处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