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缘 你好,基地
筹建基地是在1973年,经过老一辈基地人近两年的基础建设,秦皇岛基地初具规模。1975年8月,基地首次承接了全国性的比赛华北田径分区赛的住宿、餐饮服务保障任务。那时的我15岁,作为河北省少年田径队参赛队员第一次来到基地。回忆首次接触充满了幸福和幸运,我们每天吃住在基地,坐着解放军的卡车在基地和比赛现场(秦皇岛老体育场)之间往返,享受到了高标准的服务保障,在住宿方面,从在张家口集训时30多人住的大通铺,变成了干净、舒适、阳光的4人房间,为我们参赛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障和精神鼓励,这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幸福感,在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于当年9月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

第二缘 命中注定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我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以唐山地区的名额(当时秦皇岛属于唐山辖区)考取北京体育学院,经过4年的专业学习,1982年底,我先被分配到外省,后调入秦皇岛基地场馆科,正式由一名体育专业的学生转变为体育工作者,成为秦皇岛基地的一员。
还记得我报到的那天,一场大火促使我迅速完成了工作角色的转变。当时基地场馆的北馆正在翻新地板,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施工过程中不慎掉下来的火星意外引起大火,顷刻间把北馆烧得面目全非。基地全体同志毫不犹豫地投入到挽救国家财产、扑灭火灾的工作中,这次灭火让大家认识了我这个“新来的大学生”,也迅速增进了我与同事们之间的革命友谊。这场大火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给我这个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体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安全教育课,在其后30多年工作生涯中,保障安全,防范风险始终是我头脑中时刻紧绷的弦。

第三缘 场馆“老人”
时光转瞬即逝,再回首,都是满满的回忆和自豪。
在基地3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先后在场馆科、办公室、接待科、教育科等几个部门的历练过后,领导又把我调回到场馆科,这一干就是近20年的时间,一个个比赛场馆拔地而起,一块块足球场地铺就而成……我见证了场馆的壮大与辉煌。如果说父母早期教我如何做人,运动员生涯教会我如何力争上游,上山下乡教会我如何不畏困难、艰苦朴素,北体教会我专业知识,而我则把我积累的这些宝贵财富全部投入到这20多年场馆工作中了。
我在工作中经历了多届领导班子,他们无时不在培养和鼓舞着我,使我在工作中传承老体育基地工作者的务实和敬业,使我有机会投入到基地场馆的发展和建设中,在场馆的工作如鱼得水。
相信大家不会忘记筹备足校的点点滴滴。在完成固定任务的前提下,场馆利用晚上时间向市里开放,成为当时秦皇岛业余文化生活的亮点。早上6点上班,晚上11点回家是常态,面对国家队保障、足球学校训练,全民健身开放,场馆的工作人员学会了“弹钢琴”,正是领导的战略定力和同志们的全力支持,使我一直坚守在场馆处的岗位上,见证了基地场馆的建设、发展、更替,每一个场馆、每一块场地都深深烙印在脑海中,我也与基地同成长、共进步。
在历届领导班子的领导下,我和场馆职工时刻秉持着基地老体育工作者务实奉献、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全心全意投入到基地场馆的建设和发展中。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足校成立前夕,场馆全体职工抢建足球场地的情形:那里原本是一片荒地、池塘、芦苇塘,工作难度之高、时间之紧迫不言而喻。在基地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下,场馆全体职工挑灯夜战,不分男女、齐心协力,完成购土、编制球网挡网、平整场地等工作,创下了拖拉运土近300车的纪录,圆满完成了抢建足球场地的前期准备任务。搭建足校成立大会的主席台这一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整个主席台是用30多副乒乓球台搭建起来的,我们购买了20多捆8号钢丝,拉成结实无比的钢网,确保主席台安全无虞。
基地场地、场馆类型多样,接待综合实力强,接纳人员范围广,小到乒乓球运动员乔红,中到足球运动员孙雯,大到篮球运动员姚明,从花样滑冰的申雪赵宏博到帆板的张小冬,再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的徐梦桃,无不彰显着基地场馆接待的无限张力。在这些荣耀背后,则是一批批默默无闻工作、无私奉献的场馆人。

我一直坚守在场地管理处的岗位上,所以深知场馆工作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全体场馆职工的齐心协力、奋勇争先,场地管理处的高级技工人员在基地始终名列前茅,1997年场地管理处被评为体育总局系统先进集体、我被评选为市直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工作者,李广安同志被评为2008年奥运先进个人。
第四缘 一眼万年
弹指一挥间,基地已成立50年了,从我初见它时的3栋楼、1个餐厅,已发展到今天拥有多座多功能场馆、多块天然和人工足球场地、大量高科技训练和康复设备的综合性训练基地,我在不禁感慨世事变迁、日新月异之时,心中为基地的成长和成就由衷地赞叹。
作为体育基地的建设者、传承者、见证者无比自豪。无疑我是一名幸运者,经历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也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果,在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把我对生命和工作的热爱全部奉献给了基地,有幸能与基地同呼吸、共命运。如今,基地在50年的时间里,已经历了几代更迭,我也早已离开了工作30多年的岗位,成为一名退休人员,但心中对于基地的感情却日渐深厚、无法割舍,一直惦念着同甘苦共患难的挚友,我们虽然工作中曾有过分歧,却依然恪守着真诚,值得时刻追忆回首。
这一生我会牢记自己是一名基地人,永远以基地为荣,希望我们基地的接力棒越传越好,基地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作者简介:

许淑艳,女,汉族,1958年8月生,河北山海关人,大学学历。1982年1月分配至秦皇岛基地工作;1988年11月,任秦皇岛基地接待科副科长;1994年6月,任秦皇岛基地场馆科科长;2004年12月,任秦皇岛基地场馆部主任;2007年7月,任秦皇岛基地场地管理处处长;2013年8月,任秦皇岛基地党委办公室妇委会主任;2018年8月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