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健身气功教学的时候,经常有人问我: “老师,我有××病,练气功能治好我的病吗?” “我想在一个月内练好功夫,应该怎么练呀?” “昨天我有事没练功,要不要紧?” “是不是子时练功比较好?” “今天外面风大,又很冷,可以在室内练习吗?” 对于这些问题,我的回答分别是:“有帮助”,“不知道”,“不要紧”,“不见得”,“可以”。 这些看似简单的问答,实际上道出了健身气功练习的一个重要课题——“练习健身气功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有些练习者总是想通过练功来治疗疾病,有的总想练出个“什么”来。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许多抱着这样和那样想法的人来练功,往往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甚至还出现偏差。那么什么是练功的目的呢?从个人多年的健身气功练习、教学和研究中,体会到享受练功的过程才是一个主要目的。 
(一)明确练习目的 练习健身气功的目的要明确,定位要恰当。有很多人练习的想法是和健身跑、登山、打球一样,就是利用闲暇时间来娱乐,来健身,只不过这种健身方式更适合自己罢了,在某些方面对自己效果更好些,这是很好的想法。当你问到这些人“干什么去”时,往往会得到这样的回答:“去玩去。”一个“玩”字,表明了练习者轻松、愉悦和恬淡的心态,可以想像,他整个练功过程就会充满愉快和满足。如果当你参加健身气功练习时,总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总要和别人比什么,或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就会使自己产生焦虑情绪,还会使自己逐渐脱离群体,造成心理不健康,反而对身体不利。 记得有一次我去法国西南部一座海滨城市讲学,教学之余,当地体协副主席菲力普先生驾车带我参观教堂、跳蚤市场和旅游胜地。这位年近70的老人红红的脸庞,爽朗的笑声,透着健康、幸福和满足。整整一天的游览,他始终谈笑风生,毫无倦意,使我不禁对他的长寿和锻炼观产生了兴趣。当我问到这个问题时,他回答说:“人最重要的是健康快乐地生活每一天,至于练出个什么,长寿与否,应当顺其自然。”他退休后经常参加协会组织的练功活动,偶尔也约几个朋友登山远足,或参加一些社交派对,除此之外,别无所求。谈到练功的目的,他的见解也很独特,他说:“我弄不清什么经络、穴位、气血、阴阳,但按你们的方法练习,练完以后觉得身体舒适,精力充沛,这就够了。”他的这番话是很有道理的。 
(二)正确选择练习难度 孔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做事情要举重若轻,掌握好火候,健身气功锻炼也要遵循这个原则。老年人练习健身气功不能以“高标准、严要求”来束缚自己。人到中老年,其骨骼、韧带、关节和肌肉力量等运动系统都在逐渐退化。而健身气功动作的编排具有普遍性,有些动作如果按标准做,对某些人来说是很难的,勉强去做可能导致受伤。这样就可以降低一些难度,如练五禽戏时,做不了提膝平衡,可改做虚步或丁步;在练八段锦时,做不了马步,可做半蹲(两脚距离可稍小些,重心可稍高点)。练易筋经的“卧虎扑食式”时,弓步挺身做不了太大或太低,可以把幅度做小点或重心提高点。还有做“掉尾势”或“打躬势”,高血压患者不能做太大的前俯动作,可不做或减小幅度,以避免出现危险。 健身气功各套功法,虽然简单易学,但也有不同的难度要求,有很多地方可以细化。“易学难练”,这对我们不同的练习者选择不同难度的练习很有利。而其动作的细化过程,要求你用心琢磨,并多活动小关节,这对我们大脑的开发,防止老年痴呆十分有益。所以练习健身气功时,也不能稍遇一点困难就退却,或无原则地减低难度。这样不仅使我们达不到练习效果,还体会不到克服困难后的愉悦心情。所以,练习健身气功,要掌握好一个度。 (三)合理安排练习量和强度 “生命在于运动”,但运动量不是越多越好,运动强度不是越大越好,练习的频度不是越密越好。健身气功练习,一般来说,练习的运动量要由小到大,初练时运动量较小,每个阶段(一般两周一个阶段)可保持一个恒定的量,适应以后再逐渐加大运动量。健身气功运动量的调整,可通过增减每式练习的次数(二八拍、三八拍或四八拍)、每套练习的遍数(两遍或三遍)或不同的功法(两种到四种)来控制运动量。 健身气功的练习强度,初练时应较小,以后逐渐加大,练习一段时间后运动强度要做调整,不要千篇一律。因为,人体机能对运动强度的接受和吃药一样,也有适应性,所以要根据练习、身体和季节等情况,对练习强度做适当调整,以不受伤和第二天不疲劳为标准。健身气功练习调整强度的方法,主要可通过控制动作速度和练习时身体重心的高低来完成。 有的人认为健身气功应当天天练,缺一天都不行,效果就不好,就犯嘀咕,这对心理健康不利。相反,每周稍加休息1~2次反而会对身心健康有利,但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每周最少应练3次,4~5次效果最好。 总之,合理安排健身气功练习的量、强度和频度,可使你从中享受整个练习过程,并享受练习带来的健康。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