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活动交流 > 正文
我对八段锦第八式的深度思考
发布时间:2025-03-26 来源:健身气功管理中心 作者:王评 字体:

与大师们商榷:八段锦风靡全国,俨然已成为老百姓健身养生的首选。既然都喜爱八段锦,自然想要挖挖八段锦里的国粹文化,本文想就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为啥只“七颠”?这七颠到底又颠的啥?到底是颠七次,还是颠七个部位?谈点自己的不同看法。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单从健身机理上来说,通过“七颠”提踵、震足、颠背来达到促使下肢气血周流,激活足三阴三阳的井穴和原穴,有助于畅通两脉的目的。可是问题来了,既然七颠就可以除百病,为什么不“八颠”、“九颠”,甚至无知地问一句,不颠它几十次?或者就单编一套“颠足操”来推广呢?

“颠七次”说,自古就有很多解释,大意是不论动物还是植物,生命的诞生几乎都遵循七的节律,归源于“七”在人体及天地万物中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人有七情,体有七窍。蚕蜕变每七天一次,小鸡孵出三七二十一天,兔子产子四七二十八天,老虎怀子一百零五天(15个7),人的十月怀胎是二百八十天(40个7)。在古代练功多以七为单位。《易经》曰:“出入无疾,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天行也。”故,很多人都认为,颠七次是最为有效、合适的运动量。上契天文,下合地理,故往久之沿袭下来。这大概就是“背后七颠百病消”的文化内涵。

但笔者认为,一种运动若以运动量的大小,来套万千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参与者,本身解释就过于牵强。长期以来,没有人对“人体背后颠七次”的解释产生怀疑吗?想的人不多,想通透的人更少,反正大家都是按照古人的说法,每次颠七次习练就是!

怀疑是创造之母,笔者认为,老祖宗传下来“背后七颠百病消”这招口诀,自有它特别之理。首先请注意,这一式的“背后”二字就大有玄机。为啥不说成“全身七颠”或“胸前七颠”呢?偏偏要提示是人的“背后七颠”?

古人历来认为阳为任,阴为督,身前为“任”,身后为“督”,从任督二脉角度看,争论中的“背后七颠”,主要是这招功法,可直接刺激身后的督脉,起到舒筋松骨活血化瘀、按摩内脏骨骼之功能。那么这就让人联想,八段锦第八式,到底是要“背后七颠”颠七次呢?还是通过“背后七颠”好好地“颠颠”人体背后的七个部位?

我们不妨站在养生健身和人的生理结构的角度,试试解读这句话。

“一颠脚跟”。俗话说:“百练不如一走,百走不如一抖”。古人云:“寿夭看足跟”,足跟为肾经所过之处,脚底的涌泉穴更是养生要穴,足趾为足三阴、足三阳经交会之处,此式脚十趾抓地,可有效刺激足部相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调补先天,震动足跟,可使经络通畅,增强生命活力,而随着动作的震落,辅之呼吸吐纳,自然达到“百病消”的功能。

“二颠档部”或叫阴部。后脚跟是卵巢、睾丸、生殖系统反射区,所以提踵、颠足,有助于提高男女生殖系统机能,此外,该动作起时提肛收腹,落时松腹坐胯,使腹部和胯部得到松紧起落的锻炼,对女性而言可以有效地震动盆腔,对男性而言可有效震动前列腺,这种刺激,多少有补益先天和调补后天的作用。

“三颠脊背”。背部的正中是脊柱,脊柱不仅是支撑身体的大柱,更重要的是它内藏脊髓及神经根,是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脊柱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十分丰富,人体背部皮下存有大量的免疫细胞,颠背可以提踵拉伸下肢,调节人体平衡能力;颠足则更能使全身肌肉放松,拉伸脊柱的效果,即震动整个后背、双腿、足跟的经络。

“四颠脏腑”。人的内部脏器基本上都挂在脊柱之上。而内脏的神经皆汇聚于脊柱,该

动作的上下起落、颠簸后背,实则通过后背脊柱的起落带动内脏进行运动,使五脏六腑得到振动而使之落实,同时这种震荡可以起到物理按摩的作用,可有效促消化,促蠕动,促分泌。

“五颠头颅”(主要是小脑)。此招令百会穴向上顶,头部随全身自然向下震落,神经传导非常快。通过颠足,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头部震动,加速血液循环,这也有助于向头颅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脑部的正常功能。我们已经可以明确地知道,颠足可以刺激身体的神经系统,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帮助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此外还可以改善平衡和协调,更好的平衡能力,可以减少老弱病残患者跌倒和受伤的风险。

“六颠骨骼”。通过颠足可以对骨关节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包括增强骨骼密度,刺激、促进骨骼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有助于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关节灵活性,缓解关节僵硬和疼痛,增强肌肉和韧带的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助于骨关节周边组织的营养物质输送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七颠牙齿”。在颠足落地的同时叩齿,也就是牙齿轻轻的叩碰,这个要在脚后跟落地的瞬间进行。叩齿能够健脑固肾、聚神,好处非常多,在日常生活中,叩齿是常见的保健方法之一,比如起床的时候,可以进行该动作,叩齿36次,吞下产生的津液,对身体大有益处。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