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莉佳夺得伦敦奥运会女子帆船激光雷迪尔级金牌后,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肖天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枚金牌拿得太不容易了!帆船、帆板项目一直是欧美国家的强项,特别是这次奥运会东道主英国更是帆船运动大国,大大小小的俱乐部中从事和开展帆船、帆板运动的人多达万人,而在中国只有八九十人,所以,徐莉佳在帆船、帆板项目中获得金牌,绝对属于虎口拔牙。”
上周,记者走进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帆船帆板队,探寻徐莉佳“虎口拔牙”背后的故事。一对有着十年帆船运动员经验的夫妻教练员、一个从帆船帆板队成立就一直给大家做饭的大师傅、一个晚上睡觉都琢磨着队员病情的队医、一个给队员讲哲学的领队……在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简单而执着,他们都是怀揣着大梦想的中国帆船人,徐莉佳“虎口拔牙”的背后,凝聚着这些人的努力。
一干28年的“郑大厨”
伦敦奥运会,徐莉佳夺金一回到驻地,就把金牌挂在了还系着围裙的“郑大厨”的脖子上。“郑大厨”笑得很开心,这是他得到的莫大奖赏。
1984年,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帆船帆板队成立,也就是在那一年,郑生海来到了这个集体中,“郑大厨”28年的奋斗史就此开始。
郑生海是青岛人,原来在部队服役时就是炊事兵,后来复员到了国家体育总局青岛航海运动学校,再然后就进了帆船帆板队。说起那个时候,“郑大厨”很是唏嘘:“条件真的是差呀!伙食费就那么点儿钱,为了能让队员们尽量吃得好一点儿,必须算计得特别仔细,那时候,我每天都和管账的人吵,因为买什么菜不买什么菜,两人能争半天。”
关于那段历史,徐莉佳的教练刘小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那个时候冬训,时间大概4个月,郑师傅为了让我们吃得好,就在海口基地里自己养鸡、养猪、养羊,这样就可以给我们省点儿伙食费。为了我们,他真是费尽了心思。”
好在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如今,“郑大厨”不用再为伙食费发愁了,每顿饭他已经能和手下的几个师傅一起为队员们做上十几个菜。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郑大厨”都特意站在边上看着大家盛菜,谁喜欢吃哪道菜,哪道菜最受欢迎,哪道菜没什么人问津,他都一一记在心里,然后一一改进。“有一种满足感,看着他们吃得高兴,我也高兴,然后就在周六的时候给大家加餐。”郑生海高兴地说:“我的海鲜和红烧肉做得特别好,他们都爱吃。”
就这样,转眼28年过去了。还有两个月,郑生海也将迎来自己退休的日子。
“要说过去的28年有什么特别让我难过的,就是陪家人的时间太少了。28个春节,只有七八个春节我是和妻子孩子一起过的,其他时候都在队里,我特别想回家好好陪陪他们。”郑生海说。“但是,现在队里还没有找到接班的人,我就这么走了的话,心里还真放不下。毕竟28年了,他们的口味我最了解。如果我走了,他们能不能吃到合胃口的菜呢?”
“郑师傅就是这样,他一心就想让我们吃得好,我们队里没有一个人不喜欢他,我们都爱他。”徐莉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