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赛事效益,努力促进上海体育产业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赛事效益,
努力促进上海体育产业发展

——在2010年全国体育产业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20104月)

体育赛事是体育产业中最具活力、影响力、辐射力的表现形式,具有关联度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特点,体育赛事直接影响着体育服务贸易、体育场馆建设、体育中介和体育用品等领域的发展。体育赛事在提升城市形象、凝聚城市人气、促进对外交流、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凸显出其他活动难以比拟的优势。体育赛事的平台效应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城市、企业和民众的认同,体育赛事举办权,尤其是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举办权,常引起城市与城市,甚至国与国之间的激烈争夺。目前,各种类型的体育赛事在我国早已遍地开花,但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还不成熟。上海正在努力探索符合体育赛事运作规律和上海特色的体育赛事发展之路。

一、上海体育赛事发展情况

上海体育赛事有较悠久的历史。现代体育自19世纪末在全国最早发端,就陆续举办了一些综合运动会和单项体育赛事,但得到长足发展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成功举办第五届和第八届全国运动会、首届东亚运动会、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北京奥运会足球赛等大型赛事。在全力办好这些综合性运动会的同时,上海不断借鉴国内外赛事组织运作的有益经验,积极举办单项商业性体育赛事,办赛格局显现出多元化趋势,赛事功能不断拓展,竞赛环境不断改善,赛事效益不断提高。

(一)赛事现状

上海依托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精心运作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努力打造竞赛表演业发展平台。经过多年培育,F1中国大奖赛、网球大师杯赛(2009年开始承办上海ATP1000大师赛)、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2010年始升级为钻石联赛)、国际马拉松赛、国际高尔夫球冠军赛(2009年升级为世界高尔夫锦标赛)和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等六大品牌赛事已深入人心,逐步成为上海城市的靓丽名片。今年上海将开始举办国际自盟女子公路世界杯赛,我们将努力把它培育成上海第七大品牌赛事。

上海平均每年举办的国际、国内赛事基本稳定在90场左右。经常性、小规模、多元化投资举办的商业赛事常年不断,各区县积极推进,大力培育并逐步形成“一区一品”的景观赛事、特色赛事,如国际体育舞蹈公开赛、国际自由式轮滑公开赛、国际极限运动挑战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和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等赛事已成为上海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新亮点。全市18个区县的“一区一品”赛事,有70%已初步形成规模和格局。据统计,1979年至2009年,上海举办了国际性比赛439次、全国性比赛766次,共计1205次。如今,上海举办的国际性赛事保持在40/年左右,充分显示出上海在承办国际体育大赛上的综合实力。

(二)赛事作用

重大赛事凸现了上海体育的鲜明特色,形成开放型、规模型的发展格局,对上海体育乃整个城市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通过赛事,扩大了上海城市影响。体育赛事作为城市的名片,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扩大了城市影响。例如,2008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仅欧洲体育频道(EURO SPORT)一家,赛事直播就覆盖欧洲、北非、中东等约54个国家和地区,覆盖1.2亿户家庭和2500万间酒店客房。每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都有2亿多电视观众观看赛事盛况,SHANGHAI MASTERS”的标志在国内外电视直播中反复出现,有800家国内外平面媒体报道。再如,2009F1中国大奖赛,境外电视观众达到6亿人次,在赛场选择曝光较好的两个看台展示世博会的标志,极大地提高了上海城市及世博会的知名度;今年F1赛场还在醒目位置宣传了“MADE WITH CHINA(中国制造)”,提高我国产品在全世界的形象。

2.通过赛事,带动了体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国际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不仅给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商机,也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2008年网球大师杯赛,赛事收入为0.96亿元,但赛事期间却为上海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5.25亿元。再如,上汽集团作为20072009年世界斯诺克上海大师赛冠名赞助商,三年来旗下荣威品牌与大师赛品牌全面结合、共同成长,2009年上半年荣威汽车销量达45000辆,仅用半年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全年的销售指标。

3.通过赛事,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一是促进了全民健身发展。通过举办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为上海市民提供了高质量的体育文化产品,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激发了市民参与体育的热情,推动了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例如,由于高水平网球赛事的引进和成功举办,十年间上海参与网球运动的市民增长了八倍,总数达到近70万人,直接促进了网球装备、器具、场地、培训市场的高增长。据权威部门测算,网球产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每年已经超过35亿。二是提高了上海承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能力和水平。自1998年网球赛事第一次进驻申城,到2004F1赛事和2005年田径大奖赛登陆上海,上海的办赛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赞许。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懂国际规则、擅长顶级赛事经营管理运作的专门人才,在体育产业的市场运作和商业推广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二、上海发展体育赛事的主要做法

随着上海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赛事的日益活跃,我们在实践中努力探索体育赛事发展之路,完善了体育竞赛体制、机制和相关制度,积极引导和规范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的市场化运作,努力打造有影响、有特色的赛事品牌。

(一)主动服务城市发展

体育赛事,特别是大型体育赛事的功能和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的范围,它与城市的多个领域,如宣传、城市规划与建设、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等紧密结合,是城市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上海已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举办F1的决策与打造嘉定汽车城、推进上海汽车产业有关;申办网球大师杯赛与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关;开展崇明的环岛自行车赛与促进崇明的生态建设和崇明的发展有关;上海近年来推出民间、民俗传统体育赛事与弘扬上海的文化传统有关等等,这些都是在赛事选择阶段就主动与城市的发展战略相协调的事例。

(二)健全体育竞赛制度

上海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竞赛管理法规和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出台和完善了《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上海市体育竞赛运动员注册管理办法》、《上海市体育竞赛裁判员管理办法》等制度规定,对从事商业性竞赛活动须进行行政审批,对不经审批擅自举办的赛事予以行政检查和处罚,有效地规范了上海体育竞赛秩序,促进了体育赛事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体育赛事体制

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逐步实行体育竞赛的管办分离,经上海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2008年上海市体育局重新设立了竞赛处,正式成为市体育局一个独立的内设机构,行使本市体育赛事的规划、管理职能。而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以及上海市足球管理中心、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以及有关运动项目中心和协会,承担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的赛事承办及赛事服务职能,使上海的体育赛事向社会化、多元化方向迈进了一步。随着上海重大体育赛事迅速发展,逐步加强体育赛事的管理和统筹协调,提高体育赛事的综合效益和运作水平。

(四)探索市场运作机制

为推动上海体育赛事发展,上海不断总结办赛经验,积极探索新的办赛模式,初步走出了一条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政府与社会联动、市与区县联动、行业与企业联动的办赛模式。2005年建立的上海市重大体育赛事联席会议制度,充分体现了政府在推动上海体育赛事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体育赛事的运作机制逐步打破单一的行政力量,社会力量的参与使体育赛事运作机制逐步向市场运作方向发展。1993年首届东亚运动会是上海探索市场化运作大型体育赛事的一次积极的实践,社会集资达3.5亿,未动用国家的财政拨款;1997年八运会社会集资6.54亿。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际商业赛事进入上海,呈现出体育赛事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

(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及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推进,上海正逐渐站在国际交往的前沿,上海体育也开始全面走向世界舞台。改革开放后,国际体育赛事纷纷落户上海,为上海体育学习借鉴国际经验,与国际体育接轨提供了契机。上海体育通过举办国际体育大赛,主动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体育赛事组织管理方法,提升赛事组织的能力,不断优化体育赛事环境,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组织的认可。

(六)建设赛事人才队伍

上海重视裁判员、体育经纪人以及赛事管理人员等队伍的建设。上海不断提高裁判员的职业技能,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比赛经验的裁判队伍,北京奥运会上,上海有122名裁判员作为技术官员参加裁判工作。同时,加大对体育经纪人和赛事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从1998年始,上海每年都要举办体育经纪人培训班;20012月,上海市执业经纪人协会成立;上海的体育经纪机构在赛事运作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比如网球大师杯赛在上海举办的几年间,上海新新体育文化有限公司就在该项赛事的无形资产开发方面成绩卓著。与此同时,通过举办国际体育大赛,上海也培育了自己的赛事管理团队,储备了一批懂国际规则、熟悉国际赛事规律的体育赛事管理人才,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体育赛事的整体水平。

三、上海体育赛事发展的构想

上海在探索体育赛事发展之路上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国际知名体育赛事城市相比,与上海其他产业发展形势相比,还有不少差距。2010324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这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对上海体育赛事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一)加强赛事规划指导

坚持从上海发展战略目标的角度对赛事的引进、举办、运行等进行决策规划,从有利于城市形象提升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标准选择、平衡赛事,避免盲目引进、举办赛事。深入挖掘上海城市体育文化元素,积极发展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赛事,保障赛事的生命力。

(二)合理配置赛事资源

坚持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赛事管理模式。对公益性赛事、商业性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采用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重点在商业性赛事下功夫。加强对与赛事相关的资源整合集聚,在同业同行内实现内聚式规模扩张;而关联产业结成战略联盟,实现外联式规模扩张,从而使赛事效益充分显现。进一步加大赛事培育力度,研究和出台赛事相关政策,努力把上海赛事做强做大。

(三)提升办赛能力和水平

把体育赛事作为高端服务业新的增长点去培育完善,运用专业策划、专业操作、专业营销和专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不仅注重数量,更要关注质量。创新赛事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在赛事举办中的角色定位,努力在市政府各部门、各行业之间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努力为赛事创造一个健康、安全、有序的环境。探索体育赛事投融资机制,建立体育赛事资源开发交易平台。

(四)扩大体育赛事影响力

加强国际体育官员等人才的培养,习惯与国际体育组织对话,争取在赛事级别及赛事时间选择等方面掌握更大的主动权;探索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城市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赛事运作及场馆运营效益;进一步探索和推动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开发工作,协调与媒体的合作;努力培育和打造本土品牌赛事,实现外来赛事本土化、本土赛事世界化,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和发展,使一些赛事级别高、影响力大、市场效益好及群众基础强的赛事真正扎根于上海,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