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贯彻落实《条例》:动感遍中原,“中”
河南人多,去年已满1亿,这令世界许多大国都难以企及;河南面积不大,只占全国1.74%,但总人口已是全国第一,人口密度之大可见一斑;河南农民多,达七成左右……
想在如此“拥挤”且大多不富裕的地方,让亿万人“动起来”,到底“中不中”?带此疑惑,记者近日深入中原寻找答案。在省内环走千余公里,脑海里浮现出一个响当当的字——“中”!
“中”在河南话里,意“行”、“好”,表示肯定,甚至还有“牛”之意。河南省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不仅“中”,而且“中”得极富特色。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太多好故事。借用豫剧,写上仨不太正宗的新编“折子戏”——
第一折 扎根乡土
热火“农家球”
【画面】“嘣嘣嘣!”皮肤黝黑的庄稼汉,开着农用三轮车,扶老携幼,赶集一般挤到某村篮球场。半晌工夫,一片沸腾——
场边,“东道主”大婶支起地灶,填煤烧水,招待大家;大爷大妈摆上小摊儿,开卖糖果、香烟;小伙儿拉上横幅,给乡企做广告;观众人山人海,树上、房顶满世界都是人。
场内,运动员有的稚气未退,有的白发苍苍;“拉拉队”姑娘们时不时上场扭扭秧歌;“宋世雄”对准麦克风,一边激扬解说,一边播广告、报天气,幽默声声……
【旁白】记者在豫西北采访时,每到一处,村民都会眉飞色舞地描绘这样“得劲儿”的壮景。对他们来说,篮球赛是一年里最重要的乐事,是农闲尤其是春节期间的“乡俗”。百闻不如一见,虽没赶上最热闹的比赛,但还是在一个下午,赶上一出好戏。
【开演】豫北沁阳市伏背村篮球场,西紫陵村VS东道主伏背村篮球大战,开场哨响。
“各位观众,各位听众,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们现在是……”喇叭里传来一串语速极快的解说,难道是宋世雄?
没错,的确是——“民间宋世雄”。这位十里八村的“名嘴”,名叫宁久兴。虽普通话不太标准,可他专业而幽默的解说,时不时穿插广告和天气预报,使得赛场内外笑声不断、掌声连连。
从1985年“首秀”以来,他每年春节都闲不住,一连个把月,天天说不停。“农民篮球赛太多了,‘春节赛季’时,平均每天在一个地儿说五六场。”宁久兴累并快乐着,“最近几年越来越热闹,因为各村篮球场都起来了,‘耍着玩’的人越来越多。”
豫西三门峡灵宝市,有位名气更大的篮球发烧友——梁金牛。凭借组织“农民NBA”等一系列体育活动,61岁的他被誉为“民间萨马兰奇”、“球头儿”,走到哪儿都是焦点。
2009年,梁金牛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并在十一运会期间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他回忆说:“胡总书记当时与我交谈时说,‘现在农民富裕了,需要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以后还要好好工作。’听了这些话,我感到莫大的动力!”
记者还在灵宝听到这样一事。前几年某天,下大雪,而第二天的篮球赛不打不行。当时是土场地,雪化全成泥,咋办?谁料村民们在场内铺满苹果枝,点一把火,熊熊一烧,场内立刻干了。
对篮球的“狂热”引发了综合效应。“要是球打得好,保准儿说个好媳妇儿。”梁金牛说,大家还编出了顺口溜:“不端酒杯托奖杯,不进牌场进赛场!”
【解读】河南尤其是豫西北农民篮球全国闻名,每逢春节,万村千乡都成了篮球的海洋。河南省体育局局长彭德胜说,“没有农民参与的全民健身算不上真正的全民健身。”也正因此,他反复强调“打好‘农’字牌”。
火爆的“农家球”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河南在全民健身事业中,既照顾老少边穷地区,送去关怀和温暖,更注重对群众参与积极性高、条件优越的市县和单位给予奖励,择优扶持。“正所谓既搞雪中送炭,又搞锦上添花。”彭德胜说。
针对农村体育场地不足,河南制定了建设农村体育场地设施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政策。5年来,全省利用体彩公益金和其他资金建成了21个“雪炭工程”、12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16197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第二折 无私奉献
有功“牛鼻子”
【画面】清晨和傍晚的公园:音箱插电,音乐响起,上百口人齐“舞”,或健身操,或太极拳,或健身气功……
【旁白】这样的画面有点司空见惯,但在河南走访的几座公园里,记者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精彩。面对如此庞大的人口,当体育部门人手有限时,一名名社体指导员主动甚至“超前”地承担起责任。
【开演】夜幕降临的焦作体育馆旁,一对老夫妇骑电动小三轮稳稳开来。停车之后,老头帮老伴儿支好音箱;老太太招呼百余“姐妹们”开舞,她开朗的“哈哈哈”响彻全场。
老太太名叫宋玉花,64岁,是一级社体指导员。她长年累月包括大年初一都在这个健身辅导站带徒传“艺”。
虽说“麾下”近200人,可她几乎一个会员也不认识,因为“一分钱不收,谁想来就来。”她笑言,“体育局免费供电和场所,我也没啥别的开支,来这里图个大家都快乐。大家来这‘比划比划’,不就锻炼了嘛!”她还特意准备不少泡沫板放场边,谁累了就能坐上休息。
编操过程非常时髦。宋玉花说:“我先上网搜音乐,挑比较适合的,下载了编动作,然后再教给大家,跳个几遍就基本都会了。”
在160公里之外的平顶山市,也有一个教跳操的社体指导员,虽收费,但绝对实惠。56岁的文菊曾经因为下岗而心灰意冷,可通过跳健身操,她找回了快乐,也扛起了责任。12年前,她借钱把自家房子改造,建成一个200多平方米的“益民健身苑”。
这是个家庭作坊式的健身房,文菊自己当教练,每年在此培训数千人。固定会员年费百余元,靠此赚钱几乎不可能,但文菊直言:“收入不多,图个快乐;经济不富有,精神不疲软。”
【解读】在走访中,这样的社体指导员还有太多太多,每人都是一首无私奉献的歌。社体指导员常被称为群众体育的“牛鼻子”,而在河南,他们被基层体育部门誉为“有功人员”。
河南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张振中介绍,该省制定了社体指导员“2177工程”计划,要求到2015年全省国家级社体指导员增至2100人,一级社体指导员增至7000人,各级社体指导员总数达7万人,从而让更多人受益。
第三折 开掘文化
念好“武字诀”
【画面】嵩山脚下,数万少年正习练少林武术;陈家沟里,万余高手正切磋太极功法。城里乡下,武姿飞扬;中国功夫,美名天下。
【旁白】河南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千年少林、百年太极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念好“武字诀”成为河南体育重中之重——以闻名世界的少林、太极两大品牌等为支撑,带动全民健身发展。
【开演】清晨7点,焦作的广场上、公园里,各派“武林高手”行动中。
东方红广场,67岁的任腊花正带40多人习练杨式太极拳。她如此形容其中一位82岁的“弟子”:“不管干活儿还是走路,这老太太都比她闺女还厉害哩!”
百米开外,陈氏太极拳泰斗陈照奎的关门弟子史潮记正给一拨学生指导拳法。学生来自焦作卫生医药学校,该校是焦作太极拳教育基地,史潮记是“总教头”。“出手要有力,脚要摆正,身体挺直……”史潮记每天教得不厌其烦。
千米开外,56岁的薛春梅在人民公园的树林里带大家习练。就在上个月,她牵头搞了一次公益培训,用半个月教会16人打拳。她告诉记者,焦作初中生参加中考时,太极拳占10分。
【解读】在清晨7点这样一个时间切片里,记者在焦作切身感受到太极之风的普及。这也得益于河南对民族文化的不断开掘。
21世纪初,河南省体育局提出“打造精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走以点带面,多点并举”的思路。从上世纪90年代起,郑州、焦作两地开始每两年分别举行一次“少林武术节”和“国际太极拳年会”。随着规模和影响越来越大,二者分别升格为“世界传统武术节”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
名称改变不只意味着升格,也标志着武术在河南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河南群众体育的国际品牌,亦成为全民健身的重要选项。
此外,河南还积极打造一批省级品牌赛事,制定了“品牌赛事1112工程”,积极为保障和改善民生贡献力量。(窦雨佳 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