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研究探讨北京奥运会后体育改革与发展问题

——国家体育总局召开高等体育院校书记院校长会议

    10月17—18日,国家体育总局在武汉召开高等院校书记、院校长会议,来自全国14所高等体育院校的书记、院校长参加会议,段世杰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本次会议的议题是:总结交流体育院校参与北京奥运会相关工作情况,研讨如何借助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之机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体育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全国体育院校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突出贡献。14所体育院校自主培养、挂靠、输送的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29枚、银牌35枚、铜牌16枚,获第4—8名成绩的运动员达64人。同时,共有6453名师生直接参与了北京奥运服务工作,培训人员21919人,承担奥运相关重大课题227项。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残疾人训练基地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称号,南京体育学院等4所高等体育院校被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奥委会授予突出贡献集体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体育院校根据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实际,深化改革,积极探索,通过理清办学思路,积极推进“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等,为体育事业和社会需求培养、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专业型人才、新型复合型人才,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和服务人民群众体育新需求做出了突出贡献。
    北京奥运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对体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有了新期待。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体育院校如何发挥更大作用,是摆在院校长和书记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通过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体育院校改革、建设和发展,要坚持面向社会实践的新需求、面向体育发展的新特征,深化改革,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谋发展,以完善体制机制创新路。体育院校作为行业单科类院校,既要按高等学校的普遍办学规律办学,又要积极探索符合体育行业“个性”的特色和规律。要避免封闭办学,注意走出校门,了解社会,与实际相结合。根据实践需求,创新体制机制,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设置,培养更多的“适销对路”的人才。除了做好竞技人才、体育师资、教练员、管理人员的培养外,还应特别关注社会和体育事业紧缺人才的培养,包括科研人员、产业经营、体能训练、康复人员、运动防护人员等。要抓住机遇,着力转变观念,努力把高等体育院校建成特色鲜明、充满活力,有深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等体育学府。
    大家一致表示,高等体育院校书记、院校长会议,每年确定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是一个好的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促进院校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形成群体优势,在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