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体大:发挥大学人才优势助力全民健身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体育局长会议精神,我校按照国家体育总局 《2013年群众体育工作思路和要点》,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年)》,并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积极响应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2013年继续组织开展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加强在校大学生对我国基本国情的了解,树立成才报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一、发挥体育大学人才优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学校十分重视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工作。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全民健身指导委员会,党委书记、校长杨桦同志亲自担任主任委员。学校科学技术处牵头,依托 《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了杨桦教授为负责人的科技创新团队———运动促进体质健康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开展运动促进体质健康的基础性研究与实践推广;并成立了以张一民教授为负责人的体质健康研究团队,以运动促进身心健康为研究主题,申报了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1.学校作为全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牵头单位,组织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制定全民健身示范区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健身与评价方法和健身人群基本信息库建设。
2.完成体育总局交给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研究制定任务。
3.完成教育部交给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修订任务。
二、发挥体育大学科研优势,服务社会各界需求
学校集中了国际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优秀的科研人员,一批教授、博士生导师率领在读博士、硕士,对运动健身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各界提供技术支持。
1.组织专家、教授参与舒华体育、安踏体育、361体育、泰山体育、澳瑞特等企业产品研发,为企业设备、产品换代升级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2.与四川广安市政府合作,在广安市开展 《青少年生长发育科学研究》工作。
3.科学研究中心与中科院知乐网合作,完成 “青少年探秘三极”活动的体能测试与评价工作。
4.承担和完成了体育总局奥体中心572名管理人员和基层职工体成分、亚健康、骨密度、国民体质四个基本项目的综合测试,并提供个性化综合评估报告和健身指导方案。
5.受南京军区特种部队邀请,科学研究中心晏冰、包大鹏、吴晓薇老师先后三次赴福建下部队讲座,为其备战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部队大比武提供科技支持。科研中心的老师们认真讨论, 准备讲课内容,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为官兵们带去最新的体能训练方法,运动训练理论以及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的最新信息, 受到了指战员们的好评。
6.组织研究生到广州军区某部指导新兵进行体能训练,将体育科技的最新成果教给部队,提高部队的训练科学化,在有效提高体能的同时预防损伤的发生。
7.科学研究中心为社会不同行业人士进行体质测试38次, 测试人数1211人次,测试项目4208项次,并为测试人员出具运动处方。
8.组织教师到北京市政府相关单位、市科协、海淀区、西城区、门头沟区指导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9.教学实验中心完成了海淀区17个社区、街道、乡镇6000余居民的国民体质测定及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并开展广泛的全民健身科技宣传与指导。
10.《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为科技部机关及下属火炬中心进行了体质健康测试服务工作,惠及300余科技部职工。
三、发挥体育大学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健身群体
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对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部署,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团委和训练竞赛管理处牵头,充分利用体育专业优势,组织多支志愿服务队深入社会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 并要求各院系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主题突出的社会实践活动。
1.学校组织11支社会实践团队,来自各个院系的120名优秀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运用各种媒体平台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在传统的报纸、电视台报道基础上,利用微博转发互动等新媒体形式,让社会实践活动更加多姿多彩。
2.社会实践团队分赴锦州、阳泉、延安、宿迁、广西、江苏、广安、天津、哈尔滨、北京等地,深入调研实践,在取得了一系列的实践、调研结果的同时,还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了健康知识和快乐。
3.校红十字会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在山西阳泉为期8天的社会实践当中,连续走访调查和辅导了22个社会实践目的地的单位、部门和社团组织。在阳泉引发了一场引人注目的 “北体旋风”。实践团队接受了阳泉市体育局、阳泉市城区政府以及社会团体、学校、社区和武术俱乐部申请与北体建立长效共建机制的愿望和意向,队长石阳君及时向指导老师进行了认真汇报;全体队员志愿加入了阳泉城区出席十八大党代表建立的 “党代表工作室”的社会志愿服务者队伍;一所农村学校还请实践团队为他们《学校体育工作如何促进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课题研究担任长效顾问。期间,当地市级媒体 《阳泉日报》、《阳泉晚报》连续进行6次跟踪报道, 《阳泉日报•今日城区》开辟专版进行报道, 阳泉电视台进行2次专题报道。
四、发挥体育大学设施优势,服务周边社区群众
学校作为高等体育院校,目前在校师生10000多人,在积极组织师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同时,十分注重校园内健身活动的开展,促进师生身心健康,特别是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健身知识的认识,掌握健身运动的基本要领和技能,为走向社会指导健身活动奠定了基础。
2013年学校训练竞赛管理处、工会和各院系共组织师生健身活动100余项,极大地丰富了师生员工的文化生活,促进了身心健康,并进一步增强了健身意识,进而提高了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质量。
我校 “全民健身月”已逐渐在校园中形成了一个健身节日, 并逐渐吸引周边社区群众参与其中,践行了党的十八大确定的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的指示精神。
五、2014年工作思路
1.组织学校专家、学者、教授,在做好全国科学健身示范区建设牵头工作的同时,推进全国科学健身示范城建设的研究工作。
2.组织学校专家、学者、教授,完成教育部重点项目 《全国学生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的研究工作。
3.组织学校专家、学者、教授,在创编 《第九套广播体操》的基础上,研发不同人群健身操。
4.继续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基层,服务民众。
5.与驻京小学合作,指导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学校课余体育锻炼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