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全运 > 正文
全运场馆微改造 体育惠民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11-15  信息来源:中国体育报

11月11日上午,家住广州市越秀区东较场附近的李女士带着小女儿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北门的英雄广场玩耍。下午,她陪着放学后的大儿子到体育场跑步踢球,运动后还参观广东体育博物馆,“一天下来,感觉非常充实,孩子们的身体得到锻炼,更受到体育精神的洗礼,没有比这更好的‘体育课’了。”李女士说。

当天凌晨5点,位于广州天河区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紧锣密鼓地进行十五运会开幕式场地转换工作——2500人次通宵作业,多团队高效协同,各环节精细化管理确保安全……最终只用了近30个小时就基本宣告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了35个小时,创下全运会转场新纪录。从开幕式“水舞台”到赛时“绿茵场”,广东奥体中心再次见证“广东速度”和“广东质量”。

广东曾经举办过六运会、九运会以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运会,拥有众多的体育场馆资源。本次广东携手港澳一起举办十五运会,在“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要求下,超过九成比赛场馆由原有场馆改造而来,并在全运会史上首次实现不新建任何大型场馆,打破全球近40年来“大拆大建办大赛”的刻板印象。

十五运会广东赛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现有场馆升级改造,既能满足办赛要求,也符合“简约办赛”的理念要求。

做到“三好” 凸显体育场馆人民属性

作为亲历者和见证者,广东体育场馆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十五运会场馆在“微改造”上下足“绣花功夫”,旨在展现“老场馆、新活力”,组委会、属地政府和广东省体育局的魄力值得赞赏。他认为,本次十五运会场馆“微改造”不仅体现在“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更突显“平赛结合”的体育场馆改造原则,彰显体育场馆的人民属性和社会作用。

“广东奥体中心举办了十五运会开幕式,同期还有跳水、水球比赛,接下来还有田径比赛,已具备承接国际一流大赛的水平和条件,是现代化体育场馆的杰出代表作。而广东省人民体育场,此次改造不仅是更新,更是对城市厚重记忆的赓续。焕新后‘东较场―英雄广场―烈士陵园’这一750米南北红色纪念轴线,不仅打造出新型的城市会客厅,更是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长廊。”

广东奥体中心屋顶的两片钢屋架如两条飘带,将运动员冲刺、撞线的飞扬形象凝固在体育场的外观设计中。24年前,凭借首创的非对称“双曲飘带”屋顶,广东奥体中心在九运会惊艳全国;如今,十五运会开幕式再次上演,依然精彩绝伦。“我们运用新技术、新材料重新铺设9万平方米金属屋面,解决老化问题,也让其视觉上更轻盈飘逸。”施工方相关负责人说。

越秀山体育场的改造设计遵循“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原则,保留了原来体育场的印记。融合观众进出场流线设计正门楼、足球场、镇海楼、明城墙、中山纪念碑等历史文脉展示流线,同时结合赛事功能需求,对室内流线及公共空间装修等进行了改建,使观众观赛体验更加舒适。此外,跑道周边增设的智慧健身系统,将在赛后对群众免费开放,满足大众健身需求。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以改造为契机,拆除体育场曾阻隔视线的围栏,改为东北与西北街角的两处口袋公园,在广州最核心的繁华商圈释放960平方米的林下空间。改造后,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外围铺设了941米的专业健身跑道,二层平台增设700米风雨健身跑道,并通过无障碍坡道连接,构建起立体交通网络,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多元的运动环境。

创新支撑 绿色低碳彰显科技特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运场馆“微改造”也将绿色、低碳、可持续融入建设细节中。多数场馆结合岭南建筑特点,通过引入节能环保材料、高效机电设备、智慧照明系统、多场景分布式光伏等提效减碳技术,改造成一批高星级绿色场馆、近零碳场馆和零碳场馆。经核算,广东赛区场馆改造产生碳排放约13.25万吨,预计占本届全运会总碳排放17%,显著低于各类大型运动会30%至50%的水平。

以广东奥体中心体育场为例,可再利用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占比达到16%以上,复杂结构自平衡拆解施工技术更是破解了老旧逃生楼梯拆除时结构稳定性问题;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高效多联机系统、新风热回收系统、智慧照明系统等电机设备系统的应用,不仅让老场馆拥有了智慧“大脑”,还使建筑本体节能率达20%、降碳率达45%;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节能变压器、智能照明、高效分体空调等先进节能设备进场,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

在香港,沙滩排球项目的比赛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维多利亚公园足球场摇身一变,成为铺满细软金沙的沙滩排球赛场,为这片都市绿洲注入了全新的滨海活力与动感韵律。香港特区政府全运会统筹办公室主任杨德强表示,沙排场地按照全运会最高标准完成“变身”,成为香港历来最大型的沙排比赛场地。占地28公顷的香港启德体育园是香港承办十五运会赛事最多的场地,这个毗邻维多利亚港、能容纳约5万名观众的体育园已然成为融合科技、生态与人文理念的香港新地标。

在澳门,塔石体育馆作为空手道项目的比赛场地,其独特的玻璃幕墙设计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格外引人注目。这座体育馆不仅见证了澳门体育的辉煌历程,更在十五运会的筹备过程中,经过了智能化与绿色化的双重改造。通过加装太阳能光伏板和节能照明系统,塔石体育馆成功降低了30%的碳排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场馆”。

在深圳,科技和智慧服务得到延伸。深圳湾体育中心引入无人驾驶接驳车、智能座椅(支持调节温度与互动灯光),提升市民体验。深圳市体育中心首排座椅距足球场仅9米,增强观赛沉浸感;场馆外设置智能互动灯光系统与气象监测路灯。

绿色、低碳彰显科技含量,让全运场馆“微改造”产生良好的化学反应。

以馆兴城 “城市纽带”谱写惠民新篇

全运办赛理念的“简约”,不仅是“能省则省”,更在于用在“刀刃”上,投资新功能赋能未来。这是以兼顾赛时赛后利用为原则,场馆的更新投入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复利引擎”。

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改造融合体育和生态,共享赛事和休闲,塑造全民运动生活新体验。以体育场为基底,结合大学城中心湖公园和周边自然山体,打造一个既开放又共享的生态体育公园。

“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微改造后,现在来体育场锻炼健身的人数翻了两倍,每天都超过1000人,周末人更多。”广东省人民体育场负责人说,体育场馆以往更多是具备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等功能,如今体育文化功能更得到彰显。广东省人民体育场始建于公元618年,自唐朝武德元年起作为“阅武堂”,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体育场之一。如今,体育场微改造后,与广东体育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融为一体,这将成为广州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体育综合体,老场馆焕发新活力。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场馆是城市发展的纽带,“以馆兴城、以赛惠民”从理念变为现实,一场场精彩的赛事、一幅幅全民健身的生动图景正徐徐展开,体育事业与产业、文化在此协同共进,释放出蓬勃的城市活力。(转自11月15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