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奥运会期间,如果给中国体育报前方报道组按照报道的金牌排个序,我稳稳当当位居第一。游泳2金、跳水8金、花样游泳2金、皮划艇2金。金牌拿得多,项目时间长,几乎每一天都有金牌产生。且看“金牌大户”怎么度过奥运会的每一天。
早上8点,被“隔壁老王”的闹钟吵醒。对,我的隔壁床住着每天早上要准时起床写稿的王向娜老师,挣扎起床,开启我战斗的一天。
跳水比赛在早上,所以早餐很重要,靠着国内背来的老干妈辣酱拌上4个煮鸡蛋,一杯美式咖啡,保存我必需的能量。然后和巴黎人民一起挤上早高峰地铁,直奔巴黎最北部的奥林匹克水上运动中心。
上午10点,比赛开始,爬四层楼到媒体看台,在已经密密麻麻的看台上找个座位,稍晚一点,带桌记者席就被抢占一空。看完比赛和颁奖仪式,已是中午时分,赶紧到混合采访区占地方准备采访,“罚站”一般要半小时到一小时,具体时间需要看持权转播商、官方信息服务、国际奥委会合作通讯社以及电视类媒体的采访进度。纸媒排在混采区的最后。走到我们面前时,运动员已经说累了,但我们还要再去挖掘新的内容。这是最消耗体力精力的一个时段,你不能离开,甚至不能转身,因为你辛辛苦苦抢的好位置一旦转身就没有了。
新闻发布会结束,发完稿,差不多下午3点,回酒店短暂休息、简单吃口饭后就得赶往游泳馆。游泳的关注度比跳水还高,“高需求门票”调控下的带桌记者席还是供不应求,混采区更是人头攒动。游泳馆的动线极其冗长,我曾经录过一个视频,小跑着从看台到混采区的时间是2分37秒,从混采区到新闻发布厅的时间是3分05秒,第二段其实路程不长,但是需要爬又高又陡的四层楼梯。在游泳馆,每天1万步不是梦。
夜里12点,我和同事走出游泳馆,和散场的几千名观众一起挤上地铁,返回酒店。饥肠辘辘,煮个面,洗个澡,赶紧把晚上的稿写完,毕竟明天8点,隔壁老王的闹铃又要响了……
我见过巴黎最深的夜,潘展乐夺冠那天晚上,采访回到酒店时,已是深夜一点半,万籁俱寂,想买瓶水,已经没有店开门。我曾横穿巴黎,用时2小时,转两趟地铁加一趟班车去皮划艇赛场见证男划和女划夺冠……但所有的辛苦,在看到冠军到手的那一瞬间,立马烟消云散。
经常有朋友问我:“在现场看比赛是不是特别爽。”我会告诉他们:“其实我们在现场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构思稿子怎么写、采访怎么做,是在观察赛场的每一个细节,哪些可以融进稿子里,所以,我们看比赛的过程不仅谈不上爽,甚至有些痛苦。”
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职业,每天见证体育健儿们赛场上的拼搏,每天记录属于中国体育的故事。我们能看到国旗在异国他乡升起,国歌在异国他乡奏响,这样的荣耀,又有哪个职业可以做到?(转自8月13日《中国体育报》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