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届夏奥会之旅,在音乐的狂欢中结束了。
经验不多的我,初次来到境外参加奥运会的报道,总归是紧张又兴奋的。巴黎奥运周期,一次次进队采访、拍摄,这样的工作经历也让我对中国队有了许多了解,后期再制作成节目时自己也对可爱的运动员们、教练员们和科研人员们有了更深厚的感情。
在巴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样游泳集体项目决赛,看着运动员们拿到金牌,创造历史,那个历史性时刻让我回想起了之前去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采访花游队科研人员赵丹彤老师的那一天。
赵丹彤作为花游队的体能兼科研人员,为我们讲述了训练背后的不易。花游比赛改规则以来,赵老师在备战期间不仅要兼顾队员们的体能训练,还要根据新规则在科技助力的支持下与教练员研究出更加精准、科学的训练手段,帮助运动员提高稳定性。她坦言:“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她们的目标是希望站上最高领奖台。”
她们做到了。在中国花游队夺冠后的混采区通道里,我又看见了赵老师的身影,她跟着队员们欢呼,照顾着正在接受采访的队员们。正因为有她这样的幕后英雄,才能成就这样一枚刻在历史上的金牌。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体操赛场。何卫是中国体操队巴黎周期的科研团队负责人,在拍摄他的专访时,何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团队研究的体操智能动捕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动态捕捉,这些看起来都是那么熟悉的词汇,但论实操,绝非易事。他把科学训练视作他的事业,哪怕运动员的训练数据能增长百分之零点一,他也愿意付出所有。
巴黎奥运周期,我们的视频节目将着眼点放在了队伍科研人员的身上,通过采访他们,我也对运动队的科学训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说运动员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支撑,我想科研人员随队训练、研究训练、参与训练,的确对竞技体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了这样一群高科技的“幕后玩家”,我相信在下个周期,中国体育一定能结出更多硕果。(转自8月13日《中国体育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