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建设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甘肃省体育工作创新典型案例

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工程自2006年12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正式实施。2012年省体育局制定印发《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十二五”规划》。“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省体育局将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分别列入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甘肃省体育发展规划、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等,持续推动建设。

一、基本情况

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以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目标,以加快体育场馆建设为重点,以创建体育品牌为亮点,以特色体育、民族体育、体育旅游为特点,强化基础,突出重点,打响品牌,推动全省城乡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一)目标任务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长廊建设主要目标任务是:体育场馆建设主要是纵向“四个一”工程,即实现一市(州)一馆(体育馆)、一县(市、区)一中心(全民健身中心)、一乡(镇、街道)一站(文体活动站)、一村(行政村、社区)一场(篮球场);体育品牌建设实现一市(州)一品、一县(市、区)一品,逐步创建一批体育设施、赛事、活动、民族体育、体育旅游品牌;省、市、县全部成立体育总会,乡镇(街道)成立农民体育协会和单项体育协会,行政村(社区)成立单项体育协会和晨晚练点;每个城市社区、乡镇(街道)、行政村和晨晚练点有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全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万名;每个市(州)有1项国际或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县(市、区)有1项省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有1项固定的体育赛事活动。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城市达到总人口的50%、农村达到总人口的30%。

“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和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实施横向“四个一”提升工程,即每个市(州)建成公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或滑冰馆、全民健身中心等1场2馆1中心;每个县(市、区)建成公共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1场1馆1中心1公园;每个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

(二)建设进展和成效

1.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断加快。14个市(州)和兰州新区体育馆或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成各类体育场地81152个,建成体育公园16个,健身步道85条,笼式足球场378个,多功能运动场231个,农民体育健身提升工程346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003个;建成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6406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1㎡。全省建成21个冰雪运动场,冬季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全省84个大型公共体育场馆享受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全年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不少于330天,开放率达到100%。

2.全民健身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全省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每年举办近2000场次,参加人数超过900万人次。2021-2022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主题示范活动、规模性赛事活动达1381场。成功举办甘肃省第十四届、第十五届运动会。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酒泉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嘉峪关国际铁人三项赛、治力关中国拔河公开赛等多项赛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精品体育赛事,展示了陇原人民健康向上、奋力进取的精神风采。

(三)体育组织和骨干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截至2023年底,省级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到71个。市州实现体育总会全覆盖。市(州)、县(区)全部建有国民体质监测站。全省建成10个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示范点。全省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达到65885人,其中国家级1237人。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为3人,群众科学健身指导力度和频次持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方式和渠道不断丰富。

(四)体育赛事活动品牌成为各地文化名片

全省共有省级以上体育赛事120多项,其中国际级11项,国家级28项,14项体育赛事被确定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重点赛事,17项体育赛事被确定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点赛事。实现每个市(州)有1项国际或国家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县(市、区)有1项省级体育品牌赛事,每个乡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有1项固定的体育赛事活动。全省建成21个冰雪运动场,冬季体育活动不断丰富。全省体育产业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发展到6991家,张掖市临泽县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称号。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总人口的37%以上。

二、项目主要特点

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近20年来,助力全民健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体育力量,取得显著成效,体现了科学性、前瞻性、统筹性、实践性等特点。

(一)体现了科学性。长廊建设顺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时代要求,顺应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和“一核三带”发展格局,顺应全省各族人民过上幸福日子的强烈愿望,包含对甘肃省情的全面认识,对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深刻思考,对体育工作规律的准确把握,通过逐步改善群众的健身场地设施条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了新动能。

(二)体现了前瞻性。健身长廊既是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体育改革创新平台,坚持把群众所愿、甘肃所盼、国家所能紧密结合,逐步解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短板,追求的是建设,崇尚的是公平,传递的是希望。同时,健身长廊建设也是推动基层体育事业发展、调动体育干部工作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的重要抓手。

(三)体现了统筹性。甘肃建设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被国家体育总局纳入“十四五”全国体育发展规划,成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甘肃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省政府连续五年投入专项资金建设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全面实施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四个一”提升工程。

(四)体现了实践性。健身长廊建设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家体育总局大力支持、省体育局认真规划和市县级体育部门实践先行取得的丰硕成果。地方党委、政府将健身长廊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研究规划,部署落实,明确责任,推动建设,逐步实现乡村场地设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有到好的转变。乡村普遍实现了场地设施地面硬化、空间亮化、背景美化、环境绿化,城镇社区的健身场馆设施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努力打造出符合标准、质量过硬的品牌工程、样板工程。

下一步,省体育局将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甘肃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和“三抓三促”行动成效,持续推进丝绸之路体育长廊提升工程建设,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多样化健身活动需求。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