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推进体教融合示范市创建取得积极成效——贵州省体育工作创新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省通过实施创建体教融合示范市工作,积极推动体教融合向纵深发展,体教融合示范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遵义市通过整合教育、体育职能职责,在全省率先挂牌成立市教育体育局,15个县(市、区)同步成立教育体育局,将教育与体育“合二为一”,培养青少年终身锻炼的习惯,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主要做法

(一)“两个用好”整合资源,构建体教融合助力“双减”体系。一是用好专业体育人才资源,补强课后服务师资。推动中小学校外专业体育人才资源进校园,充分发挥全市高校、专业体育学校1600余名师生和58家社会体育组织的专业优势,为全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提供人才支持,帮助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二是用好校外场馆资源,拓展课后服务空间。通过体彩公益金支持,提高社会场馆积极性、主动性,推动公益性体育场馆向中小学生开放,整合社会游泳场馆资源及教练员资源,在全市90所中小学开展“游泳进课堂”,学生在“畅游”的同时,还能提高游泳技能和急救能力,“游”进课堂、“泳”往直前已成为遵义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二)“三个促进”拓展平台,构建体教融合新型赛事体系。一是促进体育竞赛统一管理。统一全市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体育竞赛的青少年运动员注册、参赛选拔、等级认定机制和反兴奋剂教育。二是促进体育赛事活动多元化。推动青少年健身与青少年健康深度融合,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办赛的模式,扩大赛事活动覆盖面。每年举办全市校园足球三级联赛和各类中小学生(青少年)单项锦标赛,其中,田径、游泳2项为每年固定竞赛项目,篮球、排球、跆拳道等其余8项两年一周期交叉举行。三是促进优质赛事申报承办。充分利用遵义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等城市名片,发挥教体一家优势,持续加强对品牌赛事的规划培育,积极申办全国性、全省性体育赛事。

(三)“三个推动”示范引领,构建体教融合特色发展体系。一是推动“1+N”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全面开展校园足球加其它体育项目“1+N”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全市足球课开课率达到100%,形成以高中高水平运动员足球基地学校、足球公园、生态体育公园为抓手的“足球+体育”产业圈。二是推动青少年运动基地创建。在普通高中开展高水平运动员基地创建工作,创建足球、拳击、射击等16个运动项目32所高水平运动员基地学校和100个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将对应项目向小学、初中延伸,推动形成以县为单位的小、初、高一体化高水平运动员基地学校体系。三是推动教育研学基地向体育旅游基地延展。不断优化研学课程开发及线路设计,统筹教育研学与体育旅游基地资源共享共建,以“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地方文化”为主线开发“遵义红”主题研学精品课程及精品线路12条,凝练15个县(市、区)研学主题和内涵,创建“一区一特色”的遵义研学品牌。

三、经验与启示

突显遵义特色,做好顶层设计,多方合力、多措并举,用好资源、拓展平台,推动创建,是引领遵义市青少年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是定位体教融合示范发展方向。把握体教融合基本原则,把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加强体育特色发展、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利用好本地红色文化优势,结合实际、整合资源、办出特色、打造品牌,创造出体教融合示范的新样板。

二是谋划体教融合示范部门联动。整合教育系统校园阳光体育联赛与体育部门运动竞赛,丰富完善青少年阳光体育赛事体系,补齐区域体育发展短板,以地方体育传统优势项目为突破口,试点联办高水平运动队,打造区域体育特色品牌。

三是设计体教融合示范整体方案。紧扣体教融合示范试点的最终目标设计方案,树牢以体育人理念,重点做到课内与课后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保障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围绕“三大球”优势项目发力,创新推进游泳地方特色体育项目进校园,构建“1+N”体育特色学校新布局。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