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第一个省级体育设施空间规划《广东省体育设施空间规划(2021-2035年)》——广东省体育工作创新典型案例

一、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重要论述,指出要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体育强省战略,对体育设施建设相应提出更高要求。

广东体育经历了60年风雨,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青少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方面大放异彩,体育设施也逐步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转变,体育成效硕果累累。然而,广东体育依旧存在用地供给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对体育发展的要求,切实破解体育空间难题,助力广东体育高质量发展,2021年初,广东省体育局组织开展了《广东省体育设施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规划构思

一是突出战略引领,紧紧围绕国家和广东省重大战略要求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二是夯实规划基础,对全省20余万条体育场地管理数据和网络采集数据进行梳理,在全省层面开展问卷调查,到21个地级市开展座谈调研,全面摸清广东省体育场地现状、建设情况、主要短板、群众需求和地市发展诉求;三是针对全省目前存在的体育用地供给不足、市县体育设施发展不平衡及社区体育设施短板突出等重大挑战,提出“扩容和增效”两条规划主线,“扩容”旨在满足全民健身、竞技赛事的需要,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补足设施短板;“增效”旨在大力推动“体育+”“+体育”融合发展,促进体育消费、壮大体育产业。

(二)规划内容

规划形成7大主要内容。一是筑成果:形成了“现状报告+空间规划+配套专题”的“3+4+22”成果体系。二是理思路:围绕“设施扩容、产业增效”两条主线,制定“2+5”的技术框架,科学指导规划编制。三是定目标:立足三大发展愿景,锚定发展目标。到2035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国家“一带一路”体育赛事及文化交流合作的核心阵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广州、深圳建成世界体育名城,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达到0.7-0.9平方米,全面建成标准化社区十五分钟健身圈。四是构体系: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构建“3+6+25”多元融合的指标体系。五是优布局:构建“一带双核六心,一廊三圈多点”新发展格局,引导区域差异化发展,推动高等级体育设施向大湾区集聚,打造世界级运动湾区;制定“三图一表一说明”建设指引,科学指导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有序开展体育设施建设。六是强重点:突出社区引领、推动体育+融合发展,落实国家重点工程。七是促实施:开发全省体育设施“一张图”系统,做好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接口;制定各地市和区县近期补短板及重点领域建设计划。

三、经验启示

(一)实施经验

一是支撑政策文件出台。规划内容纳入《关于加强广东省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实施意见》《广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政策文件,并发布实施,为全面推动“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引领省级标准制定。规划推动《公共体育场地配置技术规范》等广东省地方标准制定,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及管理内容纳入相关规范。

三是推动信息平台建设。规划构建体育设施空间数据库,全面对接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各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升级健身设施智能服务,助力体育设施智能化管理与高效率开放服务。

四是指导地市规划编制。规划与各地市、县空间规划实现指标体系及空间指引等重要内容的有效传导,夯实基层体育设施空间要素保障基础。并为各市、县开展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供指导依据,广州、东莞、中山、梅州、汕头等城市已开展相关编制工作。

五是启动建设项目实施。规划有效指导开展第十五届全运会场馆选址工作,助力五华县成功打造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一批群众身边的高品质体育设施和产业平台建设落地。

六是发挥推广示范效应。规划为全国首个从省域层面开展的体育设施空间规划,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及相关部门高度评价,中国体育报等多家媒体和部门争先宣传报道,为全国体育设施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七是推动群众体育发展。规划有效推进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打通群众健身“最后一公里”,提升体育设施高效率开放服务,引导地方自发举办一批具有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促进县镇村全民健身事业联动发展。

(二)项目启示

一是构建“多源数据+多种方法”交互验证的创新评估方法。通过多渠道数据采集,多手段信息整合等方式,搭建全国首个省级体育设施空间智慧化数据管理平台,同时开展全省体育调查问卷与部门座谈,充分了解地市体育现状需求与发展诉求,形成一套推广性强的“多源数据+多种方法”交互验证的评估方法,全面审视全省体育设施现状与特征。

二是制定“地区差异化”和“社区均等化”辩证统一的创新配置标准。规划配置标准的制定从地区与社区两个层面综合考虑,在地区层面结合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及各地体育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地区水平差异,通过城市分类配置标准,破解广东地区差异化问题。在社区层面通过创新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旧结合的新配置,并结合打造多样化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新场景与全年龄段人群运动新路径的目标,制定以供需耦合为导向的创新配置标准,实现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均等化发展。

三是全面挖掘优质空间资源价值,探索“体育+”“+体育”的建设方式。立足海洋特色,充分利用广东四道融合基础,挖掘山水城海等特色资源,强调体育与文化、旅游等空间的复合利用,探索体育设施空间供给新模式,打造“体文旅”融合发展“广东样板”,促进“体育+”向纵深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