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文摘 > 正文
这样的党课能“圈粉儿”
发布时间:2019-10-22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作为“三会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党课是开展党员教育的“不二法宝”。但如何把“干货满满、理论丰富”的党课讲好?如何让更多的年轻干部收到“传道授业”的实际效果?如何上好能“圈粉儿”的党课?在山东省济南市,许多党员对此拥有各自不同的经历与心得。

将党课搬到“田间地头”,潜心研究致富经

讲述人:天桥区桑梓店街道东秦村普通党员秦玉军

我叫秦玉军,是天桥区桑梓店街道东秦村的一名党员,也是村里的文书。作为党员干部,村内“三会一课”我从未缺席,其中今年3月份的党课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甚至改变了我的生活。

今年3月,是桑梓店街道第一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评选。我们村党支部积极报名,成为首批参加评比的支部之一。

3月10日,东秦村党支部书记怀保全带领所有党员观看了《三涧溪村领路人——高淑贞》的采访视频,随后又组织全村党员来到我种植草莓的大棚进行参观。他说:“搞特色农业带领大家致富,三涧溪村能,我们也能!我看玉军的这个草莓采摘大棚就不错。玉军,你好好搞,有什么需要尽管提!”

那节党课虽然仅仅两个小时,它带给我的力量却延续至今。3月过后,怀保全带领党员认真学习农业政策,积极与上级政府沟通协调。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我又继续流转4亩土地,大棚由原来的2个增加至5个,预计每年可以增加十几万元收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党课带给我的力量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更令人欣喜。

虽然在主题党日活动评选中,我们只获得第二名,但是村党支部上半年新建了260平方米的党建活动室和178平方米的老年活动室,新修了一条贯穿南北的生产路。大家都说,正是3月那次党课,让村里开拓了思路,开阔了眼界,也让村民们加满了能量,充满了斗志。

现在的东秦村垂柳依依、白墙红瓦、邻里和睦、敬老慈幼,让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党为民服务的真情实意和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将党课变成“防汛实战”,并肩与贫困户作战

讲述人:长清区文昌街道国安社区第一书记李现军

作为一名老党员,上过多少节党课我已记不清了。过去,每堂党课都是学学文件、念念报纸、读读课本。可是,最近党支部为我们上的这堂党课却和以往大不一样。

7月27日下午,天空慢慢阴沉下来,傍晚时分,伴着大风下起了大雨,让闷热的天气有了丝丝的凉意。这时,我的手机突然响起,电话的那头是我们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长友,他说:“今晚党课提前上,现在,马上到大队部集合。”挂上电话,我看看外面仍在下着的大雨,也顾不上思索,迅速赶到了大队部。

社区里的村“两委”干部和大部分党员已经聚齐了,李长友对大家说:“不等了,今晚的党员学习改为到咱村几户贫困户家查看一下房屋漏雨情况、有无人员受伤、是否需要临时搬出……有情况立即上报。”我们简单分组后分头奔赴贫困户家,仔细查看房屋,详细询问住房情况……大雨过后,虽然我们身上湿了一大片,但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温暖与轻松。

我们村每个月上一节党课,为保证学习效果,保证人员数量,学习时间全部定在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晚上,开展“自学”与“领学”活动。同时,搭建专门的“导学”平台——微信群,定期传达街道的部署和安排,并通过随机检查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等“促学”方法,让学到的文件、会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经过多次党课学习,周围老百姓纷纷说,他们看到了我们村党员形象在变,行动也在变……我盼着再多上几次这样的党课。

上党课邀请“企业能人”,为村庄发展支招打气

讲述人:商河县沙河镇大吕村党支部书记吕文军

我叫吕文军,是沙河镇大吕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月,大吕村的一堂党课格外严肃,12个党员,就像回到了学生时代,聚精会神地听讲。时而点头表示赞同,时而蹙眉表达疑惑,时而低头做笔记,往常的党课一个小时就结束了,而当天的党课,上了两个小时,下课后党员们还迟迟不愿离去……

因为那天我们村办公室来了个新的“老师”,就是济南市旧城改造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第四党支部的党员代表。他们来到大吕村,先察看了脱贫攻坚、党建、乡村振兴等工作后,又在村“两委”办公室为村里党员上了一堂实实在在的党课。

哪怕到现在,济南市旧城改造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第四党支部书记李进在党课上讲的话依然令我记忆犹新,他说:“我们公司一直关注着大吕村的发展,今天来到村里一看,各项工作干得都很扎实。但是在村集体经济发展方面,大吕村党员还需要再使一把劲。只有村里有了钱,才能给村民们修路、打井,村民们才能住得舒心。我们党支部也去别的村考察过,很多村集体经济一年能达二三十万元,我们发现,他们村集体经济收入高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党支部团结。只有党员干部拧成一股绳,共同发力,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所以,我们村党支部也要提高凝聚力,大家经常坐在一起讨论讨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你一言我一语,就能形成致富的方案。”

这堂党课上得意义非凡,李书记用农民党员能听得懂的话让我们学到了平常在村里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确实应该反思如何突破村集体经济这个瓶颈。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乡村振兴的蓝图画得再好,最终要靠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去奋斗实践,才能真正变成现实。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张素芬 邵明红 张龙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