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理论文摘 > 正文
领导干部须强化历史意识
发布时间:2015-10-12     作者:姚满林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因此,强化领导干部的历史意识,引导领导干部学习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无论是对于推动工作,还是对于增进修养,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深化对历史的认知,就必须树立三种历史意识:科学的审视意识、强烈的反思意识和明确的引领意识。

    树立科学的审视意识。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领导干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历史,来借鉴治国理政经验。学习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既可以帮助我们看清人类历史发展中升平之世的治理经验,又可以帮助我们吸取衰乱之世的反面教训,还可以帮助我们洞见由乱到治的智慧,从而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强国家治理的意识和能力。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历史,来理性对待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实践者,领导干部要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理性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把握好文化交流与发展中的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优越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树立强烈的反思意识。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以史为镜,就是要树立强烈的反思意识。第一,通过以史为镜,来把握发展大势。全球化、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如果不能勇敢面对这一浪潮,不能正视这一浪潮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可能被全球化浪潮所吞没;只有积极融入世界发展,契合世界发展的节拍,才能顺势而动、顺势而为、顺势而上。第二,通过以史为镜,来明确中心任务。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类历史总是随着人类实践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历史的进步离不开物质基础的逐渐积累与丰富。一方面,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发展仍然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问题的关键;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也要看到以不合理的方式消耗资源、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硬发展就没有道理,因此,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第三,通过以史为镜,来提升人文修养。领导干部要通过学习历史,以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为楷模,来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树立正气、升华思想,努力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提升人文修养。

    树立明确的引领意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过:“当过去不再照耀未来,人的心灵就会茫然地游荡。”领导干部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就是要善于以史为导,树立明确的引领意识。一方面,领导干部可以通过以史为导,来坚定理想信念。领导干部要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是充满希望的事业,它属于过去、属于现在,更属于未来。领导干部学习历史,就是要通过历史,面向未来,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将自己的人生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在现代化的征途上、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不可能开辟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领导干部可以通过以史为导,来增强底线思维。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肯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又要重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历史,就是要在尊重历史规律的基础上,正视历史偶然性,懂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增强工作的底线思维能力,从而“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稳步地发展。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