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摘编】 提高政治免疫力 ---------------- 免疫力是人的肌体识别并消灭侵入体内病菌的能力。免疫力缺失,人的生命将难以持续。同样,领导干部要维护好自己的政治生命,也需要不断提高政治免疫力。 政治免疫力是一种内在的防御机制,是领导干部在面对外界形形色色的诱惑时依然能够坚守信仰、严于律己的定力。提高政治免疫力,要求领导干部在内心深处树立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的自律信条,做到带“病”的坚决不碰,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病菌”的入侵。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很容易成为各种利益集团“围猎”的目标,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或大或小的诱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堕入利益陷阱而不能自拔。近些年落马的官员中,不少人就是因为政治免疫力不强,放松了在平常事、细节上的自律,任凭小问题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身败名裂、锒铛入狱,不仅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更给党的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政治免疫力是一种鉴别力,要求领导干部能准确识别健康“细胞”与有害“病菌”,知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使自己能充分吸收营养、排菌杀毒。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免疫力,首先要善于敏锐鉴别身边复杂的人际关系,珍惜那些敢于交心,能够开诚布公、一针见血地为自己指出问题的诤友、挚友;远离并警惕那些一味阿谀奉承,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捧杀”同志、搞坏政治风气的谄友、损友。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政治免疫力不强,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难以分清益友与损友,对诤友的善意批评与提醒心存抱怨,喜欢结交那些吹捧自己的谄友,不讲原则和底线去经营自己的“朋友圈”,最终在团团伙伙、拉帮结派中完全丧失了政治免疫力。 领导干部提高政治免疫力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之以恒加强自律,稍有松懈就会功亏一篑。要不断改造思想,强化党性修养,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强化党性修养对领导干部来说是一生一世的事,不能因为自身角色、手中权力的变化而有丝毫懈怠。一些领导干部觉得自己受党教育多年,身居高位,早已练就了百毒不侵之身,因而放松了思想改造,最终导致政治免疫力下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事实表明,政治免疫力的强弱、党性修养的高低与党龄多长、级别多高并不一定呈正相关。一些领导干部恰恰是因为临近退休,心存“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触碰了党纪国法的红线;一些领导干部往往是在职位升迁后,自恃位高权重,特权思想、官僚主义萌生,以为躲进了免受党纪国法监督的“保险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成了“笼中虎”。 如果一些领导干部一时患了“免疫力缺失症”,未能经受住考验、抵得住诱惑,那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向党组织坦白交代问题。“匿病者不得良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领导干部如果自身政治免疫力低下又讳疾忌医,必将使小疾拖成大病。只有勇于发现和公开自身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向党组织寻求帮助,让组织帮助自己消除“病菌”,才能“亡羊补牢”,并从中吸取教训,进一步提高政治免疫力。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赵渊杰) 【学习文摘】 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 ---------------- 比认识更重要的是决心,比方法更关键的是担当。提到深化改革,这两句话为不少干部所推崇。为什么改革的决心和担当,比改革的认识和方法更重要? 不妨重温两个关于执行力的故事。诸葛亮派马谡把守军事要地街亭,临行前一再嘱咐他当道扎营,挡住魏军前进之路。然而马谡刚愎自用,上山扎营导致街亭失守。徒有办法而不落实、徒有指令而不担当,结果必然失败。中央红军长征至大渡河,在天时地利皆处绝对劣势的情况下,红四团先头部队一昼夜山路行军120公里,一举飞夺泸定桥,掌握了跳出敌人围追堵截的先机。激发决心和担当,即便没有可行条件、稳妥办法,也可以争取到最好的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中央深改组会议也要求,主要负责同志要有改革担当,在关键问题上要敢于拍板,只要符合党中央要求、符合基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就要坚决改、大胆试。面对利益固化藩篱,面对难啃的硬骨头,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没有一往无前的决心和舍我其谁的担当,改革很难落地生根。在改革密集施工期,领导干部激发干的决心、实的担当,从改革具体方案制定、部署实施到政策配套、督察落实一抓到底,方能用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托举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万丈高楼。 网络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人生的所有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拿改革来说,如果不敢担当、不愿担当、不去担当,改革部署和改革成效便会相隔万水千山。有的部门抓改革“内外有别”,动别人的饭碗可以,动自己的奶酪不行;有的领域搞“难易有别”,只捡掉地上的麦穗,不碰荆棘丛中的玫瑰;有的地方则是“上下有别”,不管一致性只讲特殊性,改革传到基层只剩一纸空文……这些不落实、落不实的问题,不在于改革能力不足,而在于格局不大、担当不够。在老百姓眼里,这样的改革就是“骑竹马”,看似快马加鞭,实际效果寥寥;这样的干部就是“裱糊匠”,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千难万难,干部担当就不难。”“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其实就体现在担当上。 古人说得好,“观操守在利害时”。体察一个干部的觉悟、境界和水平,关键就看中央精神有没有落实,改革关口有没有担当。试看那些群众交口称赞的优秀干部,无不是敢担当、能担当的典型。“樵夫”廖俊波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给同事带去“主动干”的正能量,也让位居全省末位的福建政和跃居全省前茅。邹碧华甘当“燃灯者”,倾注心力推动司法改革、构筑法律职业共同体,捍卫了司法公平正义。当前,改革的总规划和路线图清楚明白,激励、容错等制度保障逐步完善,能影响改革成效的变量,主要就在责任担当。领导干部如果有认识没决心、有态度没行动、有能耐不担当,不仅会让闻者不齿、见者笑话,于良心深处恐怕也会久久难安。 陈云同志说:“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只是口头上拥护党的决议就算完事,他的责任在于坚决地执行决议,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这些决议……在工作中萎靡不振和用雇佣劳动的态度来对付党的工作,是绝对不允许的。”有决议必执行,有责任必担当。党员干部觉悟高不高,就看这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李斌) 【党风廉政教育】 “仓部公”徐镃 ---------------- 徐镃是浙江武义人,二十岁时被任命为仓部员外郎,因为勤于职守、秉公办事,五年后拔擢为仓部郎中。仓部是专门管理国家粮食储备的机构,职责不可谓轻。徐镃刚接任仓部郎中,当时称霸一方、位高权重的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派出使者向徐镃无理索取“奉献百缗”。面对使者的要求,徐镃断然拒绝道:“部库方虚,无可奉献!”使者大怒,威胁他还想不想当官了,开罪了李茂贞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徐镃大义凛然地回答:“不欲为吏,故敢如此!”使者索贿不成,只得悻悻离去。 虽然徐镃为官时间不长,但其刚正不阿、大公无私的品质时常令奸邪之辈退避三舍。辞官回到故乡后,他依然心怀百姓,体恤民情。他看到故乡的清溪,每当天降大雨时,水位上涨,洪水泛滥,而每当久旱无雨时,河流断流,农田龟裂,两岸百姓苦不堪言。徐镃义不容辞倾其所有,率领百姓兴修了一座水利设施——仓部堰。 仓部堰是钱塘江流域见于记载的兴建最早的潜涵。针对清溪河道淤沙高积,水发则泛滥两岸,水小则潜行沙下的情形,徐镃命工匠在清溪底部砌筑了十多条集水廊道,均以石块垒砌,上铺石板再用泥封顶。其中一条为主道,并设十多条支道,“形如竹枝”,有主干有分支,主道汇集溪底潜流之水,支道将汇集之水分流到田间地头。仓部堰使下游万余亩农田得到了灌溉,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老百姓感怀徐镃的功德,尊称他为“仓部公”,将此堰命名为“仓部堰”,其所在村庄也被命名为“仓部堰村”,老百姓又在村口建庙奉祀徐镃,使他永为世人景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董群,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