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建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6年第47期
发布时间:2016-12-26     信息来源: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党建工作辑要】

中组部修订《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

----------------

中组部近日修订印发了《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

《守则》明确,选拔任用干部必须坚持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强化党委(党组)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守则》还明确了“凡提四必”和“三个不上会”“两个不得”“五个不准”的要求。“凡提四必”,即讨论决定前,对拟提拔或进一步使用人选的干部档案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必听、线索具体的信访举报必查,坚决防止“带病提拔”。“三个不上会”,即讨论决定时,没有按规定进行酝酿动议、民主推荐、组织考察的不上会,没有按规定核实清楚有关问题的不上会,没有按规定向上级报告或报告后未经批复同意的干部任免事项不上会。“两个不得”,即不得以个别征求意见、领导圈阅等形式代替党委(党组)会集体讨论决定干部任免,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不得凌驾于组织之上,反对和防止个人或者少数人专断。“五个不准”,即不准任人唯亲,不准突击提拔调整干部,不准临时动议决定干部,不准超职数配备、超机构规格提拔任用干部,不准泄露讨论决定情况,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盛若蔚)

【理论观点集萃】

让“廉”成为一把文明标尺

----------------

“廉者,政之本也。”廉洁历来被视作为政的基石,廉正清白是对官声的褒奖。

从字面上看,廉本义为“堂之侧边”,引申为“清也、俭也、严利也”。有个“砥砺廉隅”的成语,房屋的边为“廉”,角为“隅”,用以形容有棱有角、正直不阿的做人准则。《庄子》中有“众人重利,廉士重名”的说法,“廉士”说的是有操守、不苟求的志士。“君子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毁廉。”廉的品格,正是君子修身正己的目标所在。谦谦君子的儒雅,淡泊如水的友情,节俭拒奢的美德,穷且益坚的清志,都暗含着廉的底色。以廉为价值高标励学敦行,个人收获的必是雅望嘉誉。

追溯历史,从来只有“清官”“廉吏”的称谓,却少有“清民”“廉民”的说法。原因就在于,官风乃民风之源,官吏乃百姓表率。所以古训里说,“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我们党向来重视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毛泽东同志早就提出过,“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同志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八项规定,开诚布公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躬身践行“三严三实”,在全党全国产生了强大示范效应,清正风气由此广播。

改易风俗是通达善治的必需,却绝非易事。北宋王安石在主持变法改革时叹息,“变成法易,变世风难”。不久前一位开豪车的女司机扬言,自己“有能力封路”,照见特权思想在社会上的堂皇存在。教育领域的招生腐败、学术丑闻,医疗领域的手术红包、药企贿赂,就业招聘中的因人设岗、“萝卜招聘”,腐败致病菌不只存在于政治场域,社会各领域都能觅其踪迹。这些腐败病菌、特权思想、关系思维,对廉洁政治生态和百姓的日常生活,都会造成强烈干扰。由此而言,廉洁政治既离不开廉洁文化、法治文化的浸润,也需要与廉洁社会互为支撑。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邓小平同志说,“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中央八项规定推行4年来,清新节俭、务实清廉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大气候迎来正气上扬、浊气下降的难得契机。方此之际,正需要我们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以廉洁政治带动廉洁社会,以廉洁文化反哺廉政建设,汇聚起全社会共建廉洁、共享廉洁的合力。党委政府和社会,干部和群众,谁都不应是旁观者,哪一方面的积极性都应发挥起来。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经济清净、社会清平、文化清新,关系清爽、环境清雅、世道清和,建成一个源清流清的清朗中国。可以想象,一个崇廉尚洁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公平正义得到最大程度体现的社会,远离了“吃拿卡要”“吃喝跑送”的烦恼,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

廉是一种生活方式,赖此而生方能内心宁静、外物谐和。廉也是一把文明标尺,标示人心的态度,也丈量着时代的向度。当清廉成为一种全社会共有的风尚追求,正气便会充盈生命,清廉便能惠此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李斌)

【党风廉政教育】

古代清官的离任

----------------

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声不仅在人去之后,在人去之时就会有生动的反映。

三国时期,陆绩任郁林太守,政绩显著,为官清廉。任满东归时,陆绩须取海道返乡,船夫看到他一家所带物品实在太少,恐难抵抗风浪,建议他再带一些东西上船。恰巧岸边有一块大石头,陆绩以石压舱,才得以平安渡海。这块无名的压舱石后来被敬称为“廉石”,陆绩的故事也一直为后人所传颂。

隋朝赵轨在齐州任上,考绩连续多年最佳,受到朝廷嘉奖,召其入朝为官。离任时,父老乡亲前来送别,有老人拭泪说道:“您在此为官,勤政爱民,从不受贿纳物,我们敬仰您的操守,不敢用酒相送。您清廉如水,今斟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赵轨也甚是动容,双手接过,一饮而尽,与百姓依依话别。

最为感人的清官离任故事应数明代的况钟。宣德六年(1431),况钟的母亲去世,按照规定,他必须回原籍“丁忧”,三年服丧期满才能复职。苏州数千人闻此“请求夺情起复”,并作民谣:“况太守,民父母,早归来,慰田叟。”宣德十年(1435),况钟进京述职,百姓怕他调任,在他起程时,“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舆卧辙”,舍不得他离开。正统四年(1439),况钟任苏州知府九年时,要赴京考绩,百姓纷纷前来饯行,况钟作诗道:“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酒注如泉。”况钟赴京后,因政绩突出要升官,百姓数万人上书挽留,朝廷赐况钟正三品,让其仍回苏州做知府。正统七年(1442),况钟病死在任上,“民多垂泣送其柩归”,并立祠堂以示崇敬。

从这些离任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为清官的“获得感”,也不禁沉思,官之清廉,民之所盼。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肩负着群众对幸福生活的希冀,这就是历史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蔡相龙)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