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建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5年第33期
发布时间:2015-10-10

【封面专题】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

    61年,5700多万公里、地球的1400多圈,零下45摄氏度、59摄氏度。有这样一支队伍,有这样三代人,这是他们跨越的时间、用脚丈量的空间、体验的冰与火的温差。

    他们的名字也格外雄浑有力——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攀高峰、走荒原、下南极、入沙漠,中国版图在他们身后徐徐展开。珠峰测量、油田开发、震后重建、西气东输、卫星上天……他们又是默默无闻的开路先锋。

    在地图上绘出新中国

    “走在龙头,位在龙尾”,如果将国家建设比作一条龙,这就是测绘队员对自己的定位。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多是石油人、地质人、水利人,却不知他们的工作都需要测绘人做铺路石,先做好探路测量。“测绘工作是尖兵,但毕竟不是主力,序列当然要排在后面,我们甘当服务员。”国测一大队的队员们说。

    这样的豁达,因为他们胸怀着祖国河山。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仅有约1/3的地区进行过精度较低的测绘。于是,拉着骆驼、牦牛、架子车,国测一大队的队员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地控制测量。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的天山,大家夜晚睡在帐篷里,身下嘎巴乱响,爬起来一看,帐篷下已经闪开一道道冰裂缝。粮食吃光了,他们从老鼠洞里挖过蕨麻。被野兽咬伤,他们像关云长那样刮骨疗伤。

    经过几十年的南征北战,1975年,国测一大队的杨春和、吴泉源、郁期青、邵世坤、薛璋、梁保根、张志林、陆福仁,终将测绘点布设到了海拔7090米的珠峰营地。此前,珠峰的高程数据一直被国外“测量权威”垄断,我国版图也被迫沿用那些并不准确的数据。

    前路有车,后路有辙

    1960年4月,在新疆南湖戈壁,水桶漏了,31岁的吴昭璞把仅有的水囊递到一位年轻队员手中,让队伍撤离找水,自己留下看守仪器资料。3天后,队员们找到吴昭璞时,看到他一米七的身子干缩到不足四尺,静静地躺在戈壁滩头。帐篷里所有牙膏都被吃光了,描图用的墨水被喝干了!但资料却整理得整整齐齐,他的衣服严严实实盖在测绘仪器上。队员们带回了他背包里的3斤红毛线,这是他在县城里买给即将临盆的妻子的礼物。

    吴昭璞牺牲十几年后,他的儿子吴永安穿着那3斤红毛线织成的毛衣来到了国测一大队,成为其中一员。

    “前路有车,后路有辙”,在第二代、第三代队员眼中,薪火相传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不曾有怨言,况且我们现在比他们幸运多了。”第三代队员任秀波说。如今他们引进了国际领先水平的仪器,过去一个小组一年只能测200公里,现在能测1000公里;如今他们不用牵着骆驼和牦牛,而有了越野车,在珠峰上都可以与家人视频、通话。

   但大地测量队的属性和使命没有变。2005年,国测一大队再次承担了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的任务,这回的主角是4名第三代队员。这次,他们带回了珠峰新高程:8844.43米。

    苦中作乐,铁骨柔情

    “远看像讨饭的,近看像逃难的,仔细一看是搞测绘的。”说起这句人尽皆知的自嘲,老师傅的皱纹里都漾着笑意。他们将苦难化作幽默。

    珠峰脚下绒布河边,沈恒辉两次滑落到冰冷刺骨的水中,他还呵呵一乐:“‘沈’字有三点水,刚落了两回水,看来还得再落一回。”

    扒开他们的铮铮铁骨,却是满浸愧疚的柔软的心。“有女不嫁勘探郎,日日夜夜守空房。”一年10个月以上都在外作业,只有队员家属们能领会这句话的心酸。春天出发,冬日归来,妻子穿裙子的样子没有见过,孩子的成长他们缺席,父母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时光有人也无法陪伴。

    任秀波说起一次测量中遇到藏羚羊的情形。看到车辆驶近,羊群慌乱逃散,其中一头母羊即将临盆。测绘队员马上停车,远远地守望着母羊生产、小羊蹒跚站立的全过程。当时他们的心中溢满柔情,感动于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不知他们当时是否也想起了自己的孩子,想象着自己错过的孩子们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赵展慧,有删减)

 

【论述摘编】

辩证看待“人走茶凉”

---------------

    “人走茶凉”是对世态炎凉的一种形象表达,经常有人以此慨叹离开工作岗位后处境的变化。但对于“人走茶凉”也需辩证看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应当成为一种常态。

    照理说工作上的“人走茶凉”是常情,为何有人执意“人走茶热”?就当事人本身来说,主要有两类原因:一些领导干部认为自己在一个单位好不容易站稳脚、有威望、说了算,不甘心退休后落个“人走茶凉”,于是千方百计延伸权力,不管政策如何、不顾政德影响,努力让那杯“茶”始终热着;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并没有搞“余权”之意,只是离开领导岗位后极不适应,加之有些亲朋好友指望其继续为自己的利益发挥“余热”,便为这杯“凉茶”不断添柴加火。两种原因,尽管动机有异,但都对其原单位的工作带来了不良影响。

    其实,“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现象。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友谊好比一壶开水,一旦离开了炉子,就会逐渐凉了下来。”仔细琢磨,确实不无道理。从事物本质上理解,“人走茶凉”是一种自然规律。这杯“茶”是主人用来招待客人的,客人走了,主人就不会再续热水,也没必要再保持茶水的温度,只会把喝剩的茶水倒掉。因此,人走了茶非凉不可,不然就会变馊。

    从工作层面上剖析,“人走茶凉”是一种社会规律。当领导干部离开原来单位、原有职位后,自然就不能再拥有原来那份权力和待遇。只有“在其位、谋其政”的人,才会履行与其责任相匹配的职责。因此,这种“人在茶才热,人走茶自凉”纯属正常。

    从情感角度来体会,“人走茶凉”是一种人情规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圈、生活圈、交友圈,当个人离开单位、职位后,与以往同事、部属、熟人的联系往往逐渐减少,久而久之,关系淡了也是正常的。因此,过去门庭若市,现在车马稀少;过去请示、汇报、问候的电话不绝于耳,现在可能几天听不到一次电话铃声;过去被邀请出席各种庆典、宴会、研讨会、论证会,现在难得收到一份请柬;凡此种种,均属情理之中的事。

    可见,“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这种“茶凉”是一种常态,应辩证看待、正确对待。对领导干部来说,从岗位上退下来,不再负责那份工作,自然也就没有那份权力与责任,应及时调整心态,适应人生转变,以免陷入无穷烦恼。对于组织而言,应立好规矩,把尊重感情与明确职责区别开来,杜绝说情之风、挡住干预之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提倡把工作上的“人走茶凉”作为常态,绝不能影响对老党员老干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绝不能影响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但是,应处理好情感与原则的关系,切不可将本该凉了的茶水加热后再端上桌子。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顾伯冲,有删减)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