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建往期内容 > 正文
党员教育移动培训-2015年第24期
发布时间:2015-07-10

【学习文摘】

“忘我”是一种境界

----------------

    当年鲁侯问木匠梓庆:为何能把鐻做得鬼斧神工般美妙?梓庆说:将为鐻,必静心数日,不敢怀庆赏爵禄及非誉巧拙,然后入山林找木材专心加工。诚然,掌声是认可和荣誉,是干事创业的动力,无论干哪行都需要掌声激励。然而,“至誉无誉”。边做事边记挂此处是否有掌声,反而会因心态失常而行为失度,掌声很可能变成遗憾惋惜声。专心于事,把每个环节做到家,掌声就是自然结果了。

    路遥生前有言:“写作就是燃烧自己。”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他花4年时间阅读了100多部长篇小说及各类书籍,翻阅了10年间全国主要报纸,多次重返陕北故乡。创作期间,他把自己“关”起来如牛马般劳作。得知作品获茅盾文学奖时他说:很高兴,但当初只想着写,能不能获奖确实没想过。幸福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那个结果。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自家生命,专注于创作过程,路遥深入“不闻掌声”之境。

    用消化道放射粒子支架成功救治很多患者,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介入专家滕皋军为此苦心打磨了19年。有人问:创新动力是什么?他说全因不忍心“天天看到病人那么痛苦”。“不闻掌声”,又何尝不是源于忘我。无论从事哪行哪业,惟有内不觉“小我”,外不觉名利,方能“旷然与变化为体,而无不通也”,把事情做到极致。

 “不闻掌声”,在有些人眼里未免太傻。文坛上有人瞄准奖项“投其所好”,或把更多精力花在“跑奖”途中;科研领域中有人想方设法找门子,以求在学术评价或各种奖项中“捷足先登”;官场中有人总是热衷于“干几个大项目”,或刚干出点成绩就要搞得“地球人都知道”……结果,莫不因太刻意于眼前名利而不能正常释放创造力,致使能达到状态的也达不到。

    有个词叫“创新孤本”。创新项目在试点单位或地区看起来较成功,但“一推广就失败”。创新有不确定性,“孤本”有时在所难免。不过,“试”本来就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变试点为示范。投入很大,总是收获“孤本”,就有违试点本意了。究其原因,和太在乎掌声直接有关。为了“此处应有掌声”,一味搞优惠政策洼地,故意掩盖矛盾和问题,夸大试点效果,哪里还能在更大范围推广,自然也难免留下抱怨声。

    曹雪芹“披阅十载”写作《红楼梦》,李时珍历经27个寒暑写《本草纲目》,何尝想过有没有掌声?盯着名利干事,则难免急功近利,以致动作走样,欲速而不达;盯着责任干事,则会专心致志于事业,以止于至善的精神为社会奉献“良心制作”,于“不闻掌声”中最终赢得掌声。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不刻意而高,无功名而治。“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刘根生,有删减)

 

【思想视点】

“严”字当头  “实”字为本

----------------

    “三严三实”是党员领导干部为人处世从政的基本要求,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三严三实”的丰富内涵、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对“三严三实”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和价值认同,坚持“严”字当头、“实”字为本,把“三严三实”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血脉、形成自觉。

    践行“三严三实”,最根本的就是对党忠诚,在党为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护党,自觉做信念坚定的“明白人”、表里如一的“老实人”、严守纪律的“规矩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地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心无百姓莫为“官”。践行“三严三实”,要始终把人民群众装在心中,在为民服务中展现底色、经受考验。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实心干事、一心为民,百姓心中有杆秤,主要看你愿不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能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会不会凝聚一股力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常到群众家里坐一坐、聊一聊,多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多为群众解决一些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领导干部一旦手里掌握一定权力,各种诱惑、算计就会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就会对着你去,稍有放松就可能触及底线、逾越红线。践行“三严三实”,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心存敬畏、手握戒尺,自觉把住“欲望关”,净化“朋友圈”,管好“身边人”,涵养“高品位”,做到办事有原则、起止有分寸。要把问题意识、问题导向贯穿于专题教育全过程,采取“派特CT”的方式,对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透视扫描,深查细照,立查立改,切忌见事不见人。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日前为全省干部讲“三严三实”党课时说

    (摘自《人民日报》,记者刘磊、周立耘整理,有删减)

 

【党风廉政教育】

“三畏”与“独畏”

----------------

    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理学家,晚清第一名臣。

    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坚守做人为官的基本准则,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

    无独有偶,北宋人林逵,居官清白,任职于泉州市舶司时,有人赠其十瓮“海蜇”。林逵起初以为不过是腌制的海产品,只能当小菜用,也不好意思拒绝赠者的好意,就勉强接受。过了一些日子,家人发现十个瓮中竟然全部装着白银。林逵知道后感叹说:“昔人畏四知,予独畏一心。”急忙叫人将白银送还。

    林逵所说的“四知”就是东汉清官杨震所谓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一心”或指送礼者难测之“居心”,或为自己潜在的“贪心”,或为“良心”。正是林逵洞悉送礼者的“居心”、内省自己的“贪心”,而翻然醒悟出自己的“良心”。林逵借杨震“四知”之畏,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真心。

    曾国藩的“三畏”和林逵的“独畏”,均为自省自律精神之体现,是居官者应该具备之德。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二字,才有危机感,才能守纪律讲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

(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张灿)

【关闭】【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