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总书记和青年们爱聊些啥? ---------------- 谈梦想:“生逢其时、责任重大” 2013年7月,习近平到中科院考察工作,临别时,一群研究生围拢过来,习近平在询问他们学习生活情况后,对同学们说,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有着伟大的目标,可谓“生逢其时、责任重大”。 在欧洲访问演讲时,习近平对青年的重视更是溢于言表,他提到,“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 “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2014年,习近平在五四青年节考察北大时表示。 “中国梦”是习近平爱跟青年人探讨的话题之一,将“青春梦”融入到“中国梦”是他对学子的殷切期待。在写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的信中,他提到“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并寄望他们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在给留德学生的回信中,他鼓励海外学子“在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身价值,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华彩篇章”。 谈价值观:“人生要扣好第一粒扣子” 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习近平在北大面向师生讲话的重要内容。 他领导起草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五四,未名湖畔,习近平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 2014年12月,习近平考察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再次提到“系扣子”的重要性。他谈到,一定要注意系好人生的第一个扣子,第一个扣子系好了,衣服就顺了,第一个扣子系不好,衣服是歪斜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起到这样的引导作用。 习近平同时谈到做人的道理,“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仁者爱人,人之初,性本善,要发扬人的本性中最本初的东西,呵护它,使它发扬光大,那可能就是人了。” 谈成长:“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 2000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的机会,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截至2013年,这所学校已有97名毕业生在新疆、西藏、贵州、重庆、四川等地基层工作。虽然条件艰苦,但十几年来没有一人退缩,全部扎根在西部大地,参与见证了西部的改变和发展。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给这群毕业生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 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曾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语重心长地讲道:“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一定要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这样的寄语,源于习近平自身青年经历的感悟。当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到陕西省延安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他们和村民们一起住窑洞、干农活,挑粪拉煤、拦河打坝,度过了7年艰苦的上山下乡生活。 习近平也曾在去年“五四”与北京大学青年学生分享自己年轻时候读书的经历,总书记“30里借书,30里还书”的故事令在座学子深受感动。 谈工作:“情商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 2013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讲话时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对青年提出四点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他寄语青年学子,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习近平青睐扎实工作的年轻人。他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青年干部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 除了扎实的工作,良好的情商也是习近平所强调的。2013年5月14日习近平在天津和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等座谈时,问村官杨代显“情商重要还是智商重要?”杨代显回答“都重要”。习近平说,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适应社会能力。老话说,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情商当然要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结合。 (摘自人民网,记者申亚欣,有删减) 【理论观点集萃】 没有“假如”,哪来真知 ---------------- 历史上有“杞人忧天”的故事,用以形容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担心。但从科学角度看,它不仅不是庸人自扰,而且还提出了古代天文学领域的一个大问题——天为何掉不下来?几百年来,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再到万有引力定律,终于弄清了这个“假如”。由是观之,没有“假如”,何来真知? “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说杞人忧天是傻问题,其本身就是个问题,因为这样做中止了探索和发现。当初,“骨诱导功能”欲把无生命的生物材料变成有生命的组织,被称为“怪异想法”,但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没有动摇,潜心探索18年终于修成正果,用新型陶瓷仿制骨头植入人体受损部位,诱导断骨自动生长愈合,被誉为“划时代的医学材料发现”。事实上,“假如”在没有成真知前,差不多都是“怪异想法”。但“怪异”不等于谬误,许多时候“怪异”恰恰是“见人所未见”。 “急匆匆地生活,来不及感受”,正成为今天不少人的生存状态。忙、急、快、躁的生活节奏,令“异想”“假如”的空气日渐稀薄。“很勤奋,但缺少想法;会考试,但不会提问”,成为不少学生的写照。科研领域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目申请也好,立项评审也好,都对“马上成功”更感兴趣。 今人不愿“杞人忧天”,无非是被眼前利益所困。在科研领域中,片面追求高成功率已是个通病。“假如”有着诸多不确定性,势必有损成功率,加之越是“划时代成果”,越需要长时间沉淀和考验,而当前科技项目周期短,要追赶时间进程,“杞人忧天”只能让位于效率优先。于是,不少研究成果沦为功利主义的衍生品,原始创新越加受阻于科研低端化和山寨化趋势。 科学研究是探索和创造,失败具有天然合理性,如果怕失败,研究只会原地踏步。当务之急,是从忙、急、快、躁中解脱出来,不被眼前功利所困。当然,“假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归纳和抽象基础上,大胆突破已知束缚,提出有待验证的问题,然后深入实践中寻求答案,打开另一个新天地。宽容和激励“假如”,应把握好这个基本点,以免伪科学和妄想干扰了真科学探索。 从“假如”到真知,离不开反复实证,就得多些“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求索精神。自然科学也好,社会科学也好,都离不开实证,没有实证,就没有科学,“假如”也就毫无意义。法拉第提出“磁能转化为电能”的假设之后,10年间做了无数次实验,才发现和证实了电磁感应背后的规律。有些人或是因为惧怕求证过程耗时费力,或是抵制不住眼前利益的诱惑而放弃学术操守,篡改和修饰数据以证明伪假设,这不仅会大大伤害学术声誉,也为社会埋下了巨大隐患。正因为这样,越要激励“假如”,就越需要严惩造假。 老子有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处理好“有之之利”和“无之之用”的关系,激励“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严谨精神,人才的苗子才能在肥沃土壤顺利成长为科学巨匠,我们这个科技大国也才能真正崛起为科学强国。 (摘自《人民日报》,作者刘根生) |